坝上地区饲用燕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新规程DB13/T 6006-2024深度解读
《DB13/T 6006-2024》为坝上地区饲用燕麦绿色防控病虫害新规程,规程详细介绍了病虫害识别、监测、防治方法,强调生态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障饲用燕麦产量与品质,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绿色防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坝上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饲用燕麦生产基地,其燕麦的生产质量直接关系到畜牧业的发展,为提升坝上地区饲用燕麦的产量与品质,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最新发布了《坝上地区饲用燕麦主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DB13/T 6006-2024),本文旨在对这一规程进行深入解读,为坝上地区饲用燕麦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规程背景
坝上地区地处我国北方,气候寒冷,土地资源丰富,非常适合燕麦种植,由于气候、土壤、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坝上地区饲用燕麦在生产过程中常常受到病虫害的侵扰,严重影响了燕麦的产量与品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制定了《坝上地区饲用燕麦主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绿色防控原则
规程明确指出,在坝上地区饲用燕麦生产过程中,应遵循以下绿色防控原则:
-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以预防为主,结合物理、生物、化学等多种方法,综合防治病虫害。
- 生态平衡,安全高效: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药使用,提高防治效果。
- 科学合理,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
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规程详细介绍了坝上地区饲用燕麦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主要病虫害,包括麦类、燕麦锈病、燕麦黑穗病、杂草等,并针对每种病虫害提出了相应的绿色防控技术。
- 麦类: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物理防治可利用捕食器、网等;生物防治可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化学防治可选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 燕麦锈病:以农业防治为主,加强栽培管理,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必要时,采用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 燕麦黑穗病:以农业防治为主,加强栽培管理,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必要时,采用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 杂草: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农业防治可利用耕作、除草剂等;生物防治可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化学防治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绿色防控技术要点
-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燕麦的抗病能力。
- 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方法,如人工捕食、网捕等,降低病虫害发生。
-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源,降低病虫害发生。
- 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严格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次数,减少农药残留。
《坝上地区饲用燕麦主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的发布,为坝上地区饲用燕麦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实施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提高燕麦产量与品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规程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为我国饲用燕麦产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