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沙地饲用燕麦与豌豆混播技术规程解读
《DB15/T 3838-2025标准解读》详细解析了科尔沁沙地饲用燕麦与饲用豌豆混播栽培技术规程,提供了针对该地区特殊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的种植指导,旨在提高饲用作物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科尔沁沙地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脆弱区域,其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为了提升科尔沁沙地的植被覆盖率,优化土壤质量,并推动当地畜牧业的繁荣,我国正式发布了《科尔沁沙地饲用燕麦与饲用豌豆混播栽培技术规程》(DB15/T 3838-2025),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旨在为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
规程背景
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我国北方沙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长久的过度放牧和开垦,该地区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土地退化现象严重,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推广沙地植被恢复和改良技术,饲用燕麦与饲用豌豆混播栽培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沙地植被恢复手段,在科尔沁沙地得到了广泛应用。
适用范围
DB15/T 3838-2025规程适用于科尔沁沙地饲用燕麦与饲用豌豆混播栽培的全过程,包括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关键环节。
选择
规程强调,应选用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饲用燕麦和饲用豌豆品种,品种纯度需达到98%以上,发芽率不低于85%。
播种
- 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一般选择在春季或秋季进行播种。
- 播种量:饲用燕麦与饲用豌豆的播种量分别为每亩30-40公斤和20-30公斤。
- 播种方式:采用条播或穴播,行距为30-40厘米,株距为15-20厘米。
田间管理
- 施肥:播种前施足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氮、磷、钾肥。
- 灌溉:根据土壤墒情和作物生长需求,适时进行灌溉。
- 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综合防治病虫害。
收获
- 收获时间:饲用燕麦与饲用豌豆的成熟期不同,应根据品种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确定收获时间。
- 收获方式:采用机械或人工收获,确保产量和质量。
规程实施效果
DB15/T 3838-2025规程的实施,对于提高科尔沁沙地植被覆盖率、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混播栽培,饲用燕麦与饲用豌豆相互促进,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当地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饲料。
《科尔沁沙地饲用燕麦与饲用豌豆混播栽培技术规程》为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和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我们期待相关从业者能够认真学习并贯彻规程,不断提升栽培技术水平,为我国沙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