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2766-2024稻虾鳝种养技术规程,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新篇章

团体标准 601
《DB41/T 2766-2024 稻虾鳝种养技术规程》发布,旨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优化稻虾鳝种养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稻虾鳝综合种养技术受到广泛关注,DB41/T 2766-2024《稻虾鳝种养技术规程》的正式出台,为稻虾鳝的种养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操作指南,本文将围绕规程的核心内容、实施的重要意义以及推广的具体措施进行深入剖析。

DB41/T 2766-2024稻虾鳝种养技术规程,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新篇章,DB41/T 2766-2024稻虾鳝种养技术规程,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新篇章,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适用范围

本规程旨在指导稻虾鳝种养的生产实践,涵盖了从选种、繁殖、养殖到病害防治、收获等全过程。

稻虾鳝选种

  • 水稻选种:优先选择高产、优质、抗病且适应性强的水稻品种。
  • 虾种选种:选择生长迅速、规格一致、抗病能力强的虾种。
  • 鳝种选种:选择生长迅速、规格统一、抗病能力强的鳝种。

稻虾鳝繁殖

  • 水稻繁殖:采用严格的繁殖技术,确保水稻品种的纯度。
  • 虾繁殖:通过亲虾繁殖,保证虾种的高质量。
  • 鳝繁殖:通过亲鳝繁殖,确保鳝种的质量。

稻虾鳝养殖

  • 水稻养殖:科学施肥、合理灌水,保障水稻的高产量和优质品质。
  • 虾养殖:合理投喂、调控水质,确保虾的规格和产量。
  • 鳝养殖:合理投喂、调控水质,确保鳝的规格和产量。

稻虾鳝病害防治

  • 水稻病害防治:综合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降低病害发生率。
  • 虾病害防治:同样采用多种防治方法,降低虾类病害风险。
  • 鳝病害防治:采取多种防治手段,有效降低鳝类病害的发生。

稻虾鳝收获

  • 水稻收获:根据水稻成熟度,适时进行收获。
  • 虾收获:根据虾的规格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时机收获。
  • 鳝收获:根据鳝的规格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时机收获。

实施意义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稻虾鳝种养技术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该技术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了环境污染,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保障粮食安全

稻虾鳝种养技术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从而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推广措施

加强宣传培训

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农民对稻虾鳝种养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建立示范推广基地

在适宜地区建立稻虾鳝种养示范推广基地,发挥示范效应,推动技术的普及。

政策扶持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推动稻虾鳝种养技术的广泛应用。

科技创新

持续加强稻虾鳝种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升技术水平,助力农业现代化。

DB41/T 2766-2024《稻虾鳝种养技术规程》的发布,为我国稻虾鳝种养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通过实施规程,我们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们应当积极推广这一技术,助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