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黄芪标准化繁育技术规程引领产业升级新篇章

团体标准 601
《蒙古黄芪繁育技术规程》DB14/T 1408-2024发布,旨在标准化种植蒙古黄芪,推动产业发展,开启产业新篇章。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稳步前行,中药材种植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蒙古黄芪,作为一颗闪耀在中医药领域的明珠,其市场需求逐年激增,为了规范蒙古黄芪的种植管理,提升繁育品质,确保药材品质,我国正式颁布了《蒙古黄芪繁育技术规程》(DB14/T 1408-2024),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的核心内容,旨在为蒙古黄芪种植者提供技术支持,助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蒙古黄芪标准化繁育技术规程引领产业升级新篇章,蒙古黄芪标准化繁育技术规程引领产业升级新篇章,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规程背景

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隶属于豆科黄芪属,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等多重功效,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近年来,随着公众健康养生意识的增强,蒙古黄芪的市场需求量持续攀升,由于种植技术不规范、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蒙古黄芪产量波动较大,药材品质难以保证,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国制定了《蒙古黄芪繁育技术规程》。

选育

规程明确指出,蒙古黄芪选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蒙古黄芪品种,如抗病、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等。
  2. 采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方法,培育出适应性强、抗病性好的新品种。
  3.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防止优良种质资源的流失。

繁殖

规程对蒙古黄芪繁殖提出了以下要求:

  1. 繁殖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地块。
  2. 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提高发芽率。
  3. 播种时,应按照规程规定的行距、株距进行播种,确保均匀分布。
  4. 播种后,应及时覆盖土壤,保持土壤湿润。

收获与加工

规程对蒙古黄芪收获与加工提出了以下要求:

  1. 成熟后,应及时收获,避免影响质量。
  2. 收获后,应进行晾晒、筛选、分级等加工处理,确保纯度和发芽率。
  3. 加工过程中,应避免光直射、高温等不利因素,以免影响质量。

质量检测

规程要求,蒙古黄芪质量检测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纯度:确保纯度达到规定标准。
  2. 发芽率:检测发芽率,确保质量。
  3. 水分含量:检测水分含量,确保质量。
  4. 病虫害检测:检测是否存在病虫害,确保质量。

规程实施与推广

  1. 加强宣传培训:各级部门应加强对《蒙古黄芪繁育技术规程》的宣传培训,提高种植户对规程的认识和执行力度。
  2. 推广先进技术:鼓励种植户采用规程中提到的先进技术,如消毒、播种技术、加工等,提高蒙古黄芪繁育质量。
  3. 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健全蒙古黄芪市场体系,加强对市场的监管,确保质量。
  4. 强化政策支持:各级政府应加大对蒙古黄芪繁育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蒙古黄芪繁育技术规程》的制定与实施,对于规范蒙古黄芪种植管理、提高繁育质量、保障药材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坚信,在规程的指导下,我国蒙古黄芪种植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