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3718-2024,饲用燕麦复耕双晚旱作栽培技术规程,引领农业可持续发展新里程

团体标准 601
《DB15/T 3718-2024 饲用燕麦复耕双晚旱作栽培技术规程》发布,旨在通过优化饲用燕麦栽培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启农业新篇章。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提升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燕麦,作为一种营养价值丰富、市场需求旺盛的饲料作物,其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攀升,为促进燕麦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我国最新发布了《DB15/T 3718-2024 饲用燕麦复耕双晚旱作栽培技术规程》,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详细解读,旨在为燕麦种植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DB15/T 3718-2024,饲用燕麦复耕双晚旱作栽培技术规程,引领农业可持续发展新里程,DB15/T 3718-2024,饲用燕麦复耕双晚旱作栽培技术规程,引领农业可持续发展新里程,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规程背景

近年来,我国燕麦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传统种植模式中存在的资源浪费、土壤退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燕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农业科研人员经过多年深入研究,编制了《DB15/T 3718-2024 饲用燕麦复耕双晚旱作栽培技术规程》。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饲用燕麦复耕双晚旱作栽培。

栽培制度

  1. 复耕:燕麦收获后,及时进行耕翻,深翻深度为20-25厘米,以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
  2. 双晚:采用晚播、晚收的栽培方式,避开高温多雨季节,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
  3. 旱作: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水资源浪费。

品种选择

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优质燕麦品种,如中燕麦、燕麦等。

处理

  1. 消毒: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30分钟,以防治带菌。
  2. 催芽:将消毒后的种子放在湿润的布袋中,置于20-25℃条件下催芽,待露白后播种。

播种技术

  1. 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一般在8月底至9月初播种。
  2. 播种量:每亩播种量1.5-2.0公斤。
  3. 播种方式:采用条播或穴播,行距30-40厘米,株距15-20厘米。

肥水管理

  1.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每亩施用复合肥50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1:1。
  2. 灌溉: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根据土壤水分状况适时灌溉。

病虫害防治

  1. 病害: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如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喷施农药等。
  2. 虫害: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如设置虫网、喷施农药等。

收获与加工

  1. 收获:燕麦成熟后,及时收获,避免雨淋和倒伏。
  2. 加工:将收获的燕麦进行脱粒、筛选、晾晒等加工处理。

规程实施意义

《DB15/T 3718-2024 饲用燕麦复耕双晚旱作栽培技术规程》的实施,对于提高燕麦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燕麦产量:通过优化栽培技术,提高燕麦产量,满足市场需求。
  2. 降低生产成本:采用节水灌溉、合理施肥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
  3. 保护生态环境: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4.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燕麦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DB15/T 3718-2024 饲用燕麦复耕双晚旱作栽培技术规程》的实施,将为我国燕麦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希望广大燕麦种植者能够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该规程,为我国燕麦产业的繁荣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