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双季稻区秸秆有机肥协同还田技术规程发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DB36/T 2056-2024红壤双季稻区秸秆—有机肥协同还田技术规程》发布,旨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优化秸秆和有机肥的还田技术,提高土壤肥力,保障粮食安全,开启农业新篇章。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红壤双季稻区的农业生产正遭遇资源瓶颈、环境压力与粮食安全的双重挑战,为了提升土壤肥力、降低化肥依赖,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DB36/T 2056-2024《红壤双季稻区秸秆—有机肥协同还田技术规程》应运而生,本文将围绕这一规程,深入探讨其在红壤双季稻区秸秆还田中的应用与显著成效。
规程背景
红壤,作为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的土壤类型,以其酸性强、有机质含量低、保水保肥能力差等特性著称,作为红壤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双季稻对土壤肥力的需求极高,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酸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秸秆还田,作为一种生态环保的农业技术,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并减少化肥的使用。
DB36/T 2056-2024规程的制定,旨在规范红壤双季稻区秸秆—有机肥协同还田技术,提升秸秆还田的效率和效果,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流程
规程明确了秸秆—有机肥协同还田的技术流程,具体包括:
- 秸秆收集:选用适宜的秸秆收集设备,确保秸秆的清洁与干燥。
- 有机肥准备:挑选合适的有机肥,如堆肥、绿肥等,保证有机肥的质量与营养成分。
- 混合均匀:按照一定比例将秸秆与有机肥混合均匀,以确保还田效果。
- 还田时机:根据土壤水分、作物生长阶段等因素,选择适宜的还田时机。
- 还田方法:采用机械或人工方式,将混合好的秸秆—有机肥均匀撒施于田间。
技术指标
规程对秸秆—有机肥协同还田的技术指标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
- 秸秆还田量:根据土壤类型、作物需肥量等因素,确定适宜的秸秆还田量。
- 有机肥施用量:根据土壤肥力、作物需肥量等因素,确定适宜的有机肥施用量。
- 混合均匀度:确保秸秆与有机肥混合均匀,避免局部过量或不足。
- 还田深度:根据土壤质地、作物生长阶段等因素,确定适宜的还田深度。
应用与成效
提高土壤肥力
秸秆—有机肥协同还田技术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优化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从而提升土壤肥力。
减少化肥使用
通过秸秆还田,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秸秆—有机肥协同还田技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有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秸秆还田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品质,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DB36/T 2056-2024《红壤双季稻区秸秆—有机肥协同还田技术规程》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提升红壤双季稻区农业生产水平、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各地应积极推广这一技术,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