铬污染农田水稻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发布,助力耕地健康与粮食安全

团体标准 601
《DB44/T 2638-2025 铬污染农田水稻安全生产技术规程》旨在规范铬污染农田水稻生产,确保耕地健康和粮食安全,为我国粮食生产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中铬污染农田对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峻挑战,为有效治理铬污染农田,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我国最新发布了《DB44/T 2638-2025 铬污染农田水稻安全生产技术规程》,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的背景、核心内容及其实施的重要意义。

铬污染农田水稻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发布,助力耕地健康与粮食安全,铬污染农田水稻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发布,助力耕地健康与粮食安全,2,技术规程,环境监测,第1张

背景

铬污染农田的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排放、生活污水以及农业废弃物等,铬作为一种重金属元素,具有强烈的毒性,能够对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铬污染农田导致土壤中铬含量超标,进而影响水稻生长,降低水稻品质,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DB44/T 2638-2025 铬污染农田水稻安全生产技术规程》的颁布实施,为铬污染农田水稻安全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规程主要内容

《DB44/T 2638-2025 铬污染农田水稻安全生产技术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铬污染农田水稻种植区域划分:根据铬污染程度,将铬污染农田划分为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三个等级,并针对不同等级的农田采取相应的种植技术措施。

  2. 土壤修复与改良: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修复与改良方法,降低土壤中铬含量,改善土壤环境。

  3. 水稻品种选择与栽培:根据铬污染程度,选择抗性较强、产量稳定的水稻品种,合理调整播种期、种植密度、施肥量等栽培措施,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4. 水稻病虫害防治:针对铬污染农田水稻,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治,确保水稻安全生产。

  5. 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铬污染农田水稻生产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对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指标进行监测,评估铬污染治理效果。

实施意义

《DB44/T 2638-2025 铬污染农田水稻安全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保障粮食安全:通过规程的实施,降低铬污染农田水稻中的铬含量,提高水稻品质,确保粮食安全。

  2. 修复土壤环境:规程中的土壤修复与改良技术有助于降低土壤中铬含量,改善土壤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3.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规程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4. 保障人类健康:降低铬污染农田水稻中的铬含量,减少摄入铬的机会,保障人类健康。

《DB44/T 2638-2025 铬污染农田水稻安全生产技术规程》的颁布实施,对于治理铬污染农田、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应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规程要求,切实提高铬污染农田水稻安全生产水平,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