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园诱虫灯技术规范2025解读及实战应用指南
《DB44/T 2637-2025 柑橘园诱虫灯使用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实践》旨在指导柑橘园诱虫灯的合理使用,本文详细解读了规范内容,包括诱虫灯的选型、安装、维护及效果评估等,并结合实际应用案例,探讨如何提高柑橘园病虫害防治效果。
随着我国柑橘产业的迅猛发展,柑橘病虫害问题愈发凸显,对柑橘的产量与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有效遏制柑橘病虫害,提升柑橘产量,确保柑橘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DB44/T 2637-2025《柑橘园诱虫灯使用技术规范》应运而生,本文旨在对这一规范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柑橘园病虫害防治中的实际应用。
DB44/T 2637-2025 柑橘园诱虫灯使用技术规范解读
适用范围
本规范旨在指导柑橘园内利用诱虫灯进行害虫防治的技术操作。
诱虫灯种类
本规范规定了以下几种诱虫灯:
- 黑光灯:主要用于诱捕柑橘害虫的成虫。
- 频振式诱虫灯:适用于诱捕柑橘害虫的成虫和幼虫。
- 性素诱虫灯:专门用于诱捕柑橘害虫的雄虫。
诱虫灯设置
- 诱虫灯设置位置:诱虫灯应置于柑橘园内,距离树冠1-2米,高度在1.5-2米之间。
- 诱虫灯数量:根据柑橘园面积和害虫发生情况,每公顷设置2-4盏诱虫灯。
诱虫灯操作
- 诱虫灯启动:在害虫发生季节,每日傍晚开启诱虫灯,次日清晨关闭。
- 诱虫灯维护:定期检查诱虫灯,确保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防治效果评估
- 观察诱虫灯捕获的害虫种类和数量,以评估防治效果。
- 结合田间调查,分析害虫发生趋势,调整诱虫灯设置和操作。
DB44/T 2637-2025 在柑橘园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实践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依据DB44/T 2637-2025规范,结合柑橘园实际情况,实施“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策略,将诱虫灯与其他防治措施(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相结合,以提升防治效果。
适时调整诱虫灯设置
根据害虫发生情况,适时调整诱虫灯设置,确保其覆盖整个柑橘园,提高防治效果。
加强诱虫灯管理
定期检查和维护诱虫灯,确保其正常工作状态,并进行清洁、更换灯管等工作,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结合防治措施
将诱虫灯与其他防治措施相结合,形成综合防治体系,以提高防治效果。
评估防治效果
定期观察诱虫灯捕获的害虫种类和数量,结合田间调查,评估防治效果,如发现防治效果不佳,及时调整诱虫灯设置和操作,确保防治效果。
DB44/T 2637-2025《柑橘园诱虫灯使用技术规范》为柑橘园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规范使用诱虫灯,结合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柑橘病虫害,提升柑橘产量和品质,保障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柑橘园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诱虫灯设置和操作,以确保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