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T 1335-2025标准解读,甘蔗种质资源采集新规范
《DB53/T 1335-2025》为甘蔗种质资源野外采集技术规范的新标准,该标准详细规定了采集流程、方法和要求,旨在确保采集过程的规范性和资源的质量,促进甘蔗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飞速进步,甘蔗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显得尤为关键,为了规范甘蔗种质资源的采集工作,提升采集效率与资源质量,我国最新颁布了《DB53/T 1335-2025 甘蔗种质资源野外采集技术规范》,本文将对该规范进行深入解读,旨在为甘蔗种质资源采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标准背景
甘蔗种质资源是甘蔗育种和遗传改良的基础,对保障我国甘蔗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由于缺乏统一的采集技术规范,采集过程中常出现方法不规范、资源保存不当等问题,影响了种质资源的质量和利用效率,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甘蔗种质资源野外采集技术规范势在必行。
标准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
《DB53/T 1335-2025》标准适用于我国境内甘蔗种质资源的野外采集工作,涵盖野生甘蔗、栽培甘蔗及其杂交种等。
采集原则
- 科学性:采集过程中应遵循科学原则,确保采集到的种质资源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 规范性: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采集方法进行操作,确保采集过程规范、有序。
- 保护性:在采集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采集方法
- 采样时间:选择在甘蔗生长旺盛期进行采集,一般以开花期和成熟期为宜。
- 采样地点:根据研究目的和需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地点,如野生甘蔗分布区、栽培甘蔗种植区等。
- 采样数量:根据研究目的和资源种类,确定采样数量,一般而言,每个采样点采集3-5株甘蔗。
- 采样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或统抽样方法,确保采样结果的代表性。
资源保存
- 保存:将采集到的种质资源置于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温度控制在5-10℃。
- 植株保存:将采集到的植株进行适当修剪,去除病虫害部位,进行保鲜处理或低温保存。
- 遗传材料保存:将采集到的遗传材料进行DNA提取、测序等分析,确保遗传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数据记录与报告
- 采集人员应详细记录采集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包括采样时间、地点、采样数量、采样方法等。
- 采集数据应整理成报告,包括种质资源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采样数量、保存方式等。
标准实施与监督
- 实施单位应建立健全甘蔗种质资源采集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标准得到有效执行。
- 对采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采集技能和意识。
- 定期对采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采集质量。
- 对违反标准的行为进行查处,确保标准得到严格执行。
《DB53/T 1335-2025 甘蔗种质资源野外采集技术规范》的发布,为我国甘蔗种质资源采集工作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通过严格执行该标准,有望提高我国甘蔗种质资源的采集质量,为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