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632.2-2024解读,引领再生稻种植技术革新

团体标准 601
《DB42/T 632.2-2024 水稻机械栽培技术规程解读》发布,标志着再生稻种植技术迈向新阶段,规程详细阐述了机械栽培技术要点,旨在提高再生稻产量与品质,助力农业现代化。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速,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已在我国广泛推广,DB42/T 632.2-2024《水稻机械栽培技术规程》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水稻种植技术迎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的第二部分:再生稻,旨在为广大水稻种植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

DB42/T 632.2-2024解读,引领再生稻种植技术革新,DB42/T 632.2-2024解读,引领再生稻种植技术革新,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在DB42/T 632.2-2024《水稻机械栽培技术规程》的第二部分中,再生稻技术是在总结我国水稻种植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制定的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水稻机械栽培技术规程,该规程特别适用于我国南方稻区的再生稻种植,旨在提升再生稻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再生稻种植技术要点

选择适宜品种

再生稻品种需具备以下特性:再生力旺盛、分蘖力强、抗逆性佳、产量高,种植者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挑选合适的再生稻品种。

适时播种

再生稻的播种通常在头季稻收获后的20-30天内进行,播种过早易引发病害,过晚则可能影响再生稻的产量。

合理密植

再生稻的播种密度需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来定,一般每亩播种量控制在2-3公斤,行距保持在20-30厘米,株距在10-15厘米之间。

科学施肥

再生稻的施肥应遵循“底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底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以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施肥量需根据土壤肥力、产量目标等因素综合确定。

水分管理

再生稻生长期间,田间应保持湿润,避免干旱,头季稻收获后,应及时灌水,以促进再生稻的分蘖,生长后期,应适当控制水分,防止倒伏。

病虫害防治

再生稻的病虫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加强田间巡查,及时发现并防治病虫害,防治时,可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

收获与加工

再生稻的收获通常在头季稻收获后的40-50天进行,收获后,应及时晾晒、脱粒、加工,以保证稻谷的品质。

规程实施的意义

DB42/T 632.2-2024《水稻机械栽培技术规程》第二部分:再生稻的实施,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提升再生稻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2.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3. 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增强农业生产能力。
  4.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DB42/T 632.2-2024《水稻机械栽培技术规程》第二部分:再生稻的发布,为我国再生稻种植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广大种植者应积极学习并应用这一规程,以提升再生稻产量,为我国农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