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2361-2024 大球盖菇设施栽培技术规范深度解析与应用指导
《DB63/T 2361-2024 大球盖菇设施栽培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主要解读了大球盖菇设施栽培的技术规范,包括栽培环境、菌种选择、播种技术、管理措施等,旨在提高大球盖菇的产量和质量,促进设施农业发展。
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作为一种营养价值丰富、口感上乘且栽培简便的食用菌,近年来在市场上备受青睐,随着公众对健康食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大球盖菇的市场需求也呈现出旺盛的增长态势,为了提升大球盖菇的产量与品质,并规范其设施化栽培技术,我国正式发布了DB63/T 2361-2024《大球盖菇设施栽培技术规范》,本文旨在对这一规范进行深入解读,以期为广大从事大球盖菇设施栽培的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DB63/T 2361-2024 规范解读
适用范围
本规范旨在指导大球盖菇的设施化栽培,涵盖了菇房建设、菌种选育、培养基制备、接种、菌丝生长、子实体形成、采摘、保鲜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整个栽培流程。
菇房建设
菇房的建设需满足以下标准:
- 菇房结构:应采用稳固的砖混或钢结构,确保菇房具备良好的通风、保温、保湿、防潮和防虫等性能。
- 菇房面积:根据栽培规模和菌种的生长特性,合理规划菇房面积。
- 菇房环境:菇房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参数应与大球盖菇的生长需求相匹配。
菌种选育
- 菌种来源:选择具有优良特性、生长迅速、产量高且抗病性强的菌种。
- 菌种培养: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对菌种进行分离、纯化和扩大培养。
培养基制备
- 原料选择:选用优质的棉籽壳、玉米芯、木屑等作为原料。
- 原料处理:对原料进行粉碎和过筛,按比例混合。
- 灭菌:对混合好的原料进行高温灭菌,确保无菌状态。
接种
- 接种工具:使用无菌的接种工具,如接种针和接种环。
- 接种方法:采用层播法或点播法,将菌种均匀地接种于培养基表面。
发菌
- 发菌温度:维持菇房温度在18-22℃,相对湿度在60%-70%。
- 发菌时间:通常需7-10天,待菌丝生长至培养基表面,即可进入出菇阶段。
出菇
- 出菇温度:保持菇房温度在10-15℃,相对湿度在85%-90%。
- 出菇时间:一般需10-15天,待菇蕾形成后,即可进入采摘阶段。
采收
- 采收时间:根据菇体的生长状况,适时进行采摘。
- 采收方法:使用无菌剪刀等工具,将菇体从培养基上剪下。
保鲜及病虫害防治
- 保鲜:通过低温、高湿和通风等条件,延长菇体的保鲜期。
- 病虫害防治:加强菇房环境卫生管理,及时清除病菇,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有效控制病虫害。
规范应用
- 菇农应严格按照DB63/T 2361-2024规范执行大球盖菇的设施化栽培,确保从菇房环境到菌种、培养基、接种、菌丝生长、子实体形成、采摘等各环节均符合规范要求。
- 定期对菇房进行消毒,保持菇房环境的清洁卫生。
- 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确保大球盖菇的产量和品质。
- 关注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栽培规模和品种。
DB63/T 2361-2024《大球盖菇设施栽培技术规范》为我国大球盖菇设施化栽培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有助于提升大球盖菇的产量和品质,菇农应认真学习并应用该规范,为我国大球盖菇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