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穗腐病抗源鉴定及评价技术规程创新发展与应用解读

团体标准 601
DB23/T 3896-2024规程创新性地提出了玉米穗腐病抗源鉴定及评价技术,旨在提升玉米抗病性,该规程通过科学方法,为玉米育种提供有力支持,保障粮食安全。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加剧,以及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玉米穗腐病这一严重威胁玉米产量的病害,其防治已成为我国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此,我国在2024年正式发布了《玉米穗腐病抗源鉴定及评价技术规程》(DB23/T 3896-2024),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探讨其在玉米穗腐病抗源鉴定及评价中的应用与未来发展。

玉米穗腐病抗源鉴定及评价技术规程创新发展与应用解读,玉米穗腐病抗源鉴定及评价技术规程创新发展与应用解读,2,技术规程,创新,第1张

规程背景

玉米穗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如灰斑病菌、黑粉病菌等,主要在玉米成熟期爆发,导致籽粒大量减产,严重影响了我国玉米产业的稳定发展,为有效防治玉米穗腐病,培育抗病品种成为关键措施,DB23/T 3896-2024规程的发布,旨在规范玉米穗腐病抗源鉴定及评价技术,提升抗病品种选育的效率和准确性。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玉米穗腐病抗源鉴定及评价的全过程,包括抗源筛选、抗性鉴定、抗性评价等。

抗源鉴定方法

  1. 抗源筛选:通过田间自然发病调查,筛选出具有较强抗性的玉米品种或材料。
  2. 抗性鉴定:采用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方法,对筛选出的抗源进行抗性鉴定。
  3. 抗性评价:根据抗性鉴定结果,对抗源进行抗性评价,包括抗性等级、抗性型等。

抗源评价标准

  1. 抗性等级:根据抗性鉴定结果,将抗源分为高抗、中抗、中感、高感四个等级。
  2. 抗性型:根据抗性鉴定结果,确定抗源的抗性型。

技术要求

  1. 抗源筛选: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玉米品种或材料,进行田间自然发病调查。
  2. 抗性鉴定:采用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方法,对筛选出的抗源进行抗性鉴定。
  3. 抗性评价:根据抗性鉴定结果,对抗源进行抗性评价。

规程的应用与发展

提高抗病品种选育效率

DB23/T 3896-2024规程的发布,为玉米穗腐病抗源鉴定及评价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提高抗病品种选育效率。

促进抗病品种推广应用

通过规程的实施,可以筛选出更多具有较高抗性的玉米品种,为抗病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保障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

玉米穗腐病抗源鉴定及评价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降低玉米穗腐病的发生和危害,保障我国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DB23/T 3896-2024规程的发布,有助于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为我国玉米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DB23/T 3896-2024《玉米穗腐病抗源鉴定及评价技术规程》的发布,对我国玉米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继续关注规程的实施与应用,为我国玉米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