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1116/Z 006-2024规范解读,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新起点
《DB31116/Z 006-2024》解读农村集体聚餐固定办酒场所食品安全管理规范,标志着食品安全管理迈向新篇章,规范明确了办酒场所的设施、卫生、人员管理要求,旨在保障聚餐活动食品安全,提升农村食品安全水平。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农村地区的集体聚餐活动日益增多,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规范农村集体聚餐固定办酒场所的食品安全管理,我国正式出台了《DB31116/Z 006-2024农村集体聚餐固定办酒场所食品安全管理规范》,本文将对此规范进行详细解读,旨在为农村集体聚餐固定办酒场所的食品安全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规范背景
近年来,农村集体聚餐活动频繁举办,然而食品安全问题也随之凸显,部分办酒场所卫生状况堪忧,食品安全意识薄弱,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国出台了《DB31116/Z 006-2024农村集体聚餐固定办酒场所食品安全管理规范》。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农村集体聚餐固定办酒场所的食品安全管理,涵盖了举办单位、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设施设备、环境卫生、食品采购、加工制作、储存运输、供餐服务等各个环节。
举办单位责任
举办单位应选择符合本规范要求的固定办酒场所举办集体聚餐活动,并承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举办单位需提前向当地食品安全部门报告聚餐活动,接受监管。
经营单位责任
经营单位须具备合法经营资格,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本规范要求,经营单位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确保食品安全。
从业人员要求
从业人员应持有有效健康证明,定期参加食品安全培训,掌握食品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从业人员应保持个人卫生,穿戴整洁的工作服,不得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吸烟、喝酒。
设施设备要求
固定办酒场所应具备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设施设备,包括厨房、餐厅、卫生间等,设施设备应定期保养,确保正常运行。
环境卫生要求
固定办酒场所应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清理垃圾,防止蚊蝇孳生,餐厅、厨房等区域应保持清洁,防止交叉污染。
食品采购要求
食品采购应选择合法、合规的供应商,确保食品来源安全,采购的食品应具备合法检验检疫证明,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加工制作要求
食品加工制作应遵循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确保食品卫生,加工制作过程中应防止交叉污染,确保食品新鲜、安全。
储存运输要求
食品储存应分类存放,防止交叉污染,储存场所应保持通风、干燥,温度适宜,食品运输应使用符合要求的容器,防止食品污染。
供餐服务要求
供餐服务应确保食品新鲜、安全,提供优质服务,供餐过程中应保持食品温度,防止食品变质。
规范实施与监督
实施时间
本规范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
监督
食品安全部门应加强对农村集体聚餐固定办酒场所的监督,对违反本规范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DB31116/Z 006-2024农村集体聚餐固定办酒场所食品安全管理规范》的出台,为农村集体聚餐固定办酒场所的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各相关单位应认真贯彻落实本规范,共同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