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平原吨半粮农田快速增碳技术规程发布,开启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新篇章

团体标准 601
《T/SAASS 194-2025》规程旨在推动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吨半粮农田的快速增碳技术,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开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已成为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战略方向,黄淮海平原,作为我国关键的粮食生产基地,承载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职责,为了促进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吨半粮”农田的快速增碳,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我国正式出台了《T/SAASS 194-2025 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吨半粮”农田快速增碳技术规程》,本文旨在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农业绿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黄淮海平原吨半粮农田快速增碳技术规程发布,开启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新篇章,黄淮海平原吨半粮农田快速增碳技术规程发布,开启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新篇章,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规程背景

黄淮海平原,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小麦-玉米轮作是其主要种植模式,在传统种植模式下,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碳汇能力不足,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挑战,为此,我国启动了小麦-玉米“吨半粮”农田快速增碳技术项目,并编制了相应的技术规程。

目标设定

本规程旨在通过实施增碳技术,提升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碳汇能力,实现农田碳汇总量的显著增加。

技术路线

规程提出了以下技术路线:

  1. 优化种植结构:推广小麦-玉米间作、套作等高效种植模式,提升土地利用率。
  2. 秸秆还田:将小麦、玉米秸秆进行还田处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3. 合理施肥:采用有机肥、生物肥等替代部分化肥,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土壤污染。
  4. 节水灌溉: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5. 加强农田管理:实施深耕松土、合理轮作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

技术措施

规程详细阐述了各项技术措施的具体实施方法,包括:

  1. 秸秆还田:将小麦、玉米秸秆粉碎后还田,每年还田量不少于3000公斤/亩。
  2. 有机肥施用:每年施用有机肥不少于2000公斤/亩,生物肥不少于100公斤/亩。
  3. 节水灌溉: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确保灌溉水利用率达到85%以上。
  4. 深耕松土:每年进行两次深耕松土,深度需达到20厘米以上。
  5. 合理轮作:推广小麦-玉米-大豆等轮作模式,实现农田养分平衡。

规程实施效果

《T/SAASS 194-2025 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吨半粮”农田快速增碳技术规程》的实施取得了以下显著成效:

  1. 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提升,碳汇能力显著增强。
  2. 粮食产量稳定增长,成功实现了“吨半粮”目标。
  3. 化肥、农药等投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4. 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缓解了水资源短缺问题。

《T/SAASS 194-2025 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吨半粮”农田快速增碳技术规程》的制定与实施,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我们将继续深化该规程的执行力度,推动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吨半粮”农田的快速增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