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192-2025 冬莴笋栽培技术规程深度解读与应用指南
《DB36/T 1192-2025 冬莴笋栽培技术规程详解与应用》详细介绍了冬莴笋的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播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旨在提高冬莴笋产量和品质,为我国冬莴笋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冬莴笋,亦称雪里红,是我国传统蔬菜中的佼佼者,以其丰富的营养、爽脆的口感和良好的储存性而深受人们喜爱,随着社会对蔬菜品质和数量的追求日益提升,冬莴笋的种植规模也在逐年增长,为了提升冬莴笋的产量与品质,规范其栽培技术,我国在2025年正式发布了《DB36/T 1192-2025 冬莴笋栽培技术规程》,本文将深入解析该规程的核心内容,并探讨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DB36/T 1192-2025 冬莴笋栽培技术规程主要内容
选地与整地
- 选取土壤肥沃、排水畅通、pH值介于5.5至7.0之间的地块进行种植。
- 整地前需施足底肥,以有机肥为主,辅以适量化肥,每亩施用腐熟有机肥2000至3000公斤,氮磷钾复合肥50公斤。
- 深翻土壤,确保土壤松软,有利于莴笋根系的良好生长。
处理与播种
- 选择优质、高产、抗病的冬莴笋品种。
- 播种前进行消毒处理,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种子30分钟。
- 播种时间通常在8月底至9月初,播种量每亩1至1.5公斤。
- 采用条播或点播方式,行距20至30厘米,株距10至15厘米。
田间管理
- 及时除草,保持田间清洁,有利于莴笋的健康生长。
- 适时追肥,一般追肥3至4次,分别在播种后20天、30天、40天和50天进行,每次亩施尿素10至15公斤。
- 浇水要适度,保持土壤湿润,防止旱涝灾害。
- 加强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霜霉病、软腐病等,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
收获与储藏
- 冬莴笋通常在播种后60至70天成熟,根据市场需求适时收获。
- 收获宜在晴天进行,避免雨后收获,以防病害。
- 收获后,立即进行预冷处理,降低呼吸强度,延长储藏期。
- 储藏温度控制在0至2℃,相对湿度保持在90%至95%,可储藏3至4个月。
DB36/T 1192-2025 冬莴笋栽培技术规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提高产量和品质
遵循该规程,有助于显著提升冬莴笋的产量与品质,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规范生产流程
该规程为冬莴笋生产提供了标准化流程,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保障消费者权益
严格执行该规程,能确保冬莴笋的安全性和品质,从而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DB36/T 1192-2025 冬莴笋栽培技术规程》是我国冬莴笋产业发展的基石,对于提升冬莴笋的产量与品质、规范生产流程、保障消费者权益具有深远意义,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应认真执行该规程,共同推动我国冬莴笋产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