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746-2023标准解读,双季稻氮素监测诊断技术新进展

团体标准 601
新标准DB36/T 1746-2023《双季稻氮素监测诊断技术规程》解析,规范双季稻氮素管理,提高水稻产量,规程从监测方法、诊断标准、施肥技术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水稻作为我国至关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氮素,作为水稻生长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其合理施用对于提升水稻产量、优化品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深远意义,为此,我国最新颁布了DB36/T 1746-2023《双季稻氮素监测诊断技术规程》,本文将对此规程进行详细解读,旨在为农业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DB36/T 1746-2023标准解读,双季稻氮素监测诊断技术新进展,DB36/T 1746-2023标准解读,双季稻氮素监测诊断技术新进展,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DB36/T 1746-2023《双季稻氮素监测诊断技术规程》是由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牵头,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机构共同起草的省级地方标准,该规程旨在规范双季稻氮素监测诊断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提升氮肥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规程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我国双季稻种植区域,涵盖了水稻品种选择、氮肥施用、氮素监测诊断、氮肥施用调整等关键环节。

氮素监测诊断方法

  1. 土壤氮素监测: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并进行分析,测定土壤全氮、有效氮、硝态氮、铵态氮等指标,以评估土壤氮素供应状况。
  2. 植株氮素监测:通过采集植株样品并进行分析,测定植株氮含量,以评估植株氮素吸收状况。
  3. 环境氮素监测:通过采集大气样品并进行分析,测定大气氮氧化物浓度,以评估环境氮素污染状况。

氮素诊断标准

  1. 土壤氮素供应状况:根据土壤全氮、有效氮、硝态氮、铵态氮等指标,将土壤氮素供应状况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2. 植株氮素吸收状况:根据植株氮含量,将植株氮素吸收状况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3. 环境氮素污染状况:根据大气氮氧化物浓度,将环境氮素污染状况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

氮肥施用调整

根据氮素监测诊断结果,结合水稻品种、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制定氮肥施用调整方案,包括氮肥种类、施用量、施用时期等。

规程实施与推广

  1. 加强宣传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农业从业者对DB36/T 1746-2023《双季稻氮素监测诊断技术规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2. 推广应用:将规程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提升氮肥利用效率。
  3. 监测与评估:对规程实施情况进行监测与评估,不断优化和完善规程。

DB36/T 1746-2023《双季稻氮素监测诊断技术规程》的发布,为我国双季稻氮素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规范氮素监测诊断技术,提升氮肥利用效率,有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从业者应积极学习和应用该规程,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以下是规程的部分内容,以供参考: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壤氮素监测方法

A.1 样品采集:在水稻生长关键时期(如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等)进行土壤样品采集,使用清洁的采样工具,每个采样点采集3个土壤样品,混合均匀后作为该点的土壤样品。

A.2 样品制备:将采集的土壤样品自然风干,研磨过筛,根据需要,可进行土壤样品的化学分析。

A.3 土壤全氮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全氮,所需仪器设备包括凯氏定氮仪、滴定管、酸式滴定瓶等。

A.4 土壤有效氮测定: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土壤有效氮,所需仪器设备包括碱解扩散仪、滴定管、酸式滴定瓶等。

A.5 土壤硝态氮测定: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土壤硝态氮,所需仪器设备包括离子色谱仪、色谱柱、电导检测器等。

A.6 土壤铵态氮测定:采用滴定法测定土壤铵态氮,所需仪器设备包括滴定管、酸式滴定瓶、标准溶液等。

(仅为规程的部分内容,具体操作方法请参照DB36/T 1746-2023《双季稻氮素监测诊断技术规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