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3302-2025规程在黄芩趁鲜切制加工中的应用解析
本文深入解析了DB14/T 3302-2025《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技术规程》在黄芩加工中的应用,规程详细阐述了黄芩趁鲜切制的技术要点,包括选材、清洗、切片、干燥等环节,旨在提高黄芩药材的质量和利用率,通过遵循规程,可确保黄芩加工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兴盛,中药材的品质与加工技术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焦点,DB14/T 3302-2025《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技术规程》作为一项地方标准,其核心目标在于规范中药材的产地趁鲜切制技术,旨在提升中药材的品质与利用效率,本文将深入剖析该规程在黄芩加工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DB14/T 3302-2025《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技术规程》由辽宁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自2025年起正式实施,该规程对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的基本要求、技术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旨在提升中药材加工的标准化水平。
黄芩加工背景
黄芩,属唇形科植物,其干燥根部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等显著功效,是中医药中不可或缺的药材之一,黄芩的有效成分含量受产地、生长环境、采收时间等多重因素影响,对黄芩实施产地趁鲜切制,有助于保持其有效成分的稳定性与利用率。
规程在黄芩加工中的应用
采收时间
DB14/T 3302-2025规定,黄芩的采收应在植物地上部分枯萎、根茎完全成熟时进行,这一规定旨在确保黄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从而提升药材品质。
切制方法
规程明确指出,黄芩的产地趁鲜切制应采用切片法,包括手工切片和机械切片两种方式,机械切片因其效率高、切片均匀等优势,更适合大规模生产。
切片规格
规程规定,黄芩切片的厚度应控制在1.5-3.0毫米之间,切片过厚会导致有效成分含量降低,而过薄则容易破碎,影响药材质量。
干燥处理
黄芩切片切制完成后,应立即进行干燥处理,干燥过程中,温度应控制在60-80℃之间,以防止有效成分损失,干燥后的黄芩切片应存放在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
质量控制
规程要求,在黄芩产地趁鲜切制过程中,对药材的色泽、气味、水分、杂质等指标进行严格控制,具体要求如下:
- 色泽:切片色泽均匀,无霉变、虫蛀等现象。
- 气味:切片气味清香,无异味。
- 水分:切片水分含量应控制在10%以下。
- 杂质:切片中杂质含量应控制在1%以下。
DB14/T 3302-2025《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技术规程》在黄芩加工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规范黄芩的产地趁鲜切制技术,可以提升药材品质,保障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该规程也为中药材的加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展望未来,我们应持续加强中药材加工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进一步提高中药材的品质与利用率,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