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黄灌区麦后复种饲用油菜-玉米生产技术规程研究

团体标准 601
本文探讨基于DB15/T 3329-2024标准的沿黄灌区麦后复种饲用油菜-玉米生产技术规程,规程旨在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通过分析该规程,为沿黄灌区麦后复种提供科学指导。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速,提升农作物产量与品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关键任务,沿黄灌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推行麦后复种饲用油菜与玉米的生产模式,不仅展现出显著的生态优势,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本文以《沿黄灌区麦后复种饲用油菜-玉米生产技术规程》(DB15/T 3329-2024)为依据,对这一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深入探讨。

沿黄灌区麦后复种饲用油菜-玉米生产技术规程研究,沿黄灌区麦后复种饲用油菜-玉米生产技术规程研究,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沿黄灌区麦后复种饲用油菜-玉米生产技术规程》(DB15/T 3329-2024)是我国沿黄灌区麦后复种饲用油菜-玉米生产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标准,该规程的编制,旨在提升沿黄灌区农作物的产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产基地选择

沿黄灌区麦后复种饲用油菜-玉米的生产基地,宜选择地势平坦、排水顺畅、土壤肥沃的区域,基地需具备完善的灌溉设施,以确保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品种选择

根据沿黄灌区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应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的饲用油菜和玉米品种,饲用油菜需选择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而玉米则应选择适合麦后复种的早熟、抗倒伏、高产的品种。

种植技术

  • 播种期:沿黄灌区麦后复种饲用油菜-玉米的播种通常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玉米的播种期则在7月中旬至8月初。
  • 播种方法:采用条播或穴播,行距60-70厘米,株距20-25厘米。
  • 播种量:饲用油菜的播种量约为每亩0.5-1公斤,玉米的播种量约为每亩1-1.5公斤。

肥水管理

  •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施足底肥,追肥以氮、磷、钾肥为主,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施用量约为每亩3000-5000公斤;追肥在玉米拔节期和抽雄期各施一次,施用量约为每亩20-30公斤。
  • 灌溉:沿黄灌区麦后复种饲用油菜-玉米需水量较大,应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土壤墒情合理安排灌溉,播种前进行灌水,确保播种质量;拔节期、抽雄期和灌浆期分别进行灌溉,以满足作物生长需求。

病虫害防治

根据沿黄灌区常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

收获与加工

  • 收获:饲用油菜在播种后45-60天、玉米在播种后80-100天收获。
  • 加工:将收获的饲用油菜和玉米进行晾晒、脱粒、粉碎等加工处理,以备饲用。

《沿黄灌区麦后复种饲用油菜-玉米生产技术规程》(DB15/T 3329-2024)为沿黄灌区麦后复种饲用油菜-玉米生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通过严格执行该规程,可以有效提升沿黄灌区农作物的产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助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