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5907-2024,油莎豆栽培技术规程,推动产业升级
《DB13/T 5907-2024 油莎豆栽培技术规程》发布,旨在提升油莎豆产业栽培技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该规程详细规定了油莎豆的栽培技术要点,为油莎豆种植提供科学指导。
油莎豆,作为一种富含经济价值的油料作物,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了提升油莎豆的产量与品质,并规范其栽培技术,我国正式颁布了DB13/T 5907-2024《油莎豆栽培技术规程》,本文将深入解析该规程的核心内容,旨在为我国油莎豆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DB13/T 5907-2024《油莎豆栽培技术规程》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油莎豆栽培的省级地方标准,主要适用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油莎豆种植,该规程的核心目标是规范栽培技术,提升油莎豆的产量与品质,进而推动油莎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规程主要内容
选地与整地
油莎豆对土壤的适应性广泛,但以排水顺畅、土层深厚、肥力充足的沙壤土或壤土为最佳,规程明确指出,在种植前必须进行土壤深翻,深度应达到20-25厘米,以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
处理
播种前,油莎豆需经过精选、消毒和催芽等处理,规程要求,在精选过程中,应去除病、虫、伤、劣的种子,选择籽粒饱满、无病虫害的健康种子,消毒处理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种子30分钟,催芽温度应控制在20-25℃,催芽时间约为5-7天。
播种与密度
油莎豆的播种通常在春末夏初进行,具体时间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来确定,规程规定,播种深度应为3-5厘米,行距为40-50厘米,株距为20-30厘米,播种密度需综合考虑土壤肥力、品种特性及市场需求等因素。
田间管理
(1)施肥:油莎豆对肥料的需求较高,应采用底肥与追肥相结合的施肥方法,底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如腐熟的厩肥、堆肥等,每亩施用量为3000-5000公斤,追肥可在播种后30-40天进行,以氮、磷、钾复合肥为主,每亩施用量为20-30公斤。
(2)灌溉:油莎豆生长期间需水量较大,应保持土壤湿润,灌溉方式以沟灌为主,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状况适时进行。
(3)中耕除草:生长期间,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4)病虫害防治:油莎豆易受病虫害侵害,应加强监测和防治,可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乐果等。
收获与加工
油莎豆成熟后,应及时收获,收获方法可采用人工或机械进行,收获后的油莎豆需进行晾晒、脱粒、筛选等加工处理,以提高其品质。
DB13/T 5907-2024《油莎豆栽培技术规程》为我国油莎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规范栽培技术,提升油莎豆的产量与品质,有助于推动我国油莎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各地应根据规程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栽培技术方案,以实现油莎豆产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