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淮麦茬籼稻旱作技术规范解析及推广应用研究

团体标准 602
《DB34/T 1228-2022 沿淮麦茬籼稻旱生产技术解析与应用探讨》一文深入解析了沿淮地区麦茬籼稻旱作生产技术,探讨了其应用前景和实施方法,旨在提高该地区籼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节水、节肥、节劳的旱作技术逐渐受到广大农民的青睐,特别是在沿淮地区,受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双重影响,传统的稻作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提升稻米产量,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在2022年正式发布了DB34/T 1228-2022《沿淮麦茬籼稻旱生产技术》标准,本文将对该标准进行深入解析,并探讨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沿淮麦茬籼稻旱作技术规范解析及推广应用研究,沿淮麦茬籼稻旱作技术规范解析及推广应用研究,2022,现代化,技术规范,第1张

DB34/T 1228-2022标准概述

DB34/T 1228-2022标准是我国针对沿淮地区麦茬籼稻旱作生产的技术规范,旨在引导农民实施科学、高效的旱作生产,该标准涵盖了以下关键方面:

  1. 旱作技术流程:从选种、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每个环节都设定了明确的技术要求。
  2. 旱作品种选择:根据沿淮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特点,推荐适宜的旱作籼稻品种。
  3. 旱作播种技术:包括播种时间、播种量、播种方式等,确保播种质量。
  4. 旱作田间管理:涵盖水分管理、肥料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以维护水稻生长环境。
  5. 旱作收获技术:包括收获时间、收获方式等,以提高收获效率。

旱作技术要点

以下是实施旱作技术的一些关键要点:

  1. 选种:选择抗逆性强、抗病性强、产量潜力大的旱作籼稻品种。
  2. 整地:播种前进行深耕、耙地,使土壤松软,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
  3. 播种: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播种量需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
  4. 水分管理:旱作水稻需水量大,但需避免水分过多引发病害,应根据土壤湿度适时灌溉。
  5. 肥料管理:合理施用底肥和追肥,确保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养分需求。
  6. 病虫害防治: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7. 收获:根据水稻成熟度,选择适宜的收获时间,采用机械或人工收获。

旱作技术应用探讨

旱作技术的应用具有以下优势:

  1. 提高产量:旱作技术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从而提升产量。
  2. 节水节肥:旱作水稻对水分和肥料的需求相对较低,有利于节约资源。
  3. 减轻劳动强度:旱作技术简化了水稻种植流程,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4. 适应性强:旱作技术适用于多种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DB34/T 1228-2022《沿淮麦茬籼稻旱生产技术》标准的发布,为沿淮地区水稻旱作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实际生产中,农民应深入了解和掌握该标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运用旱作技术,提高水稻产量,确保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