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淮麦茬中粳(糯)稻旱作技术解析与应用研究

团体标准 602
《DB34/T 1229-2022 沿淮麦茬中粳(糯)稻旱生产技术解析与应用研究》为沿淮地区麦茬中粳(糯)稻旱作技术提供了解析与应用指导,旨在提高稻米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旱稻种植技术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沿淮地区得到了广泛推广,该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旱稻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2022年正式发布的DB34/T 1229-2022标准《沿淮麦茬中粳(糯)稻旱生产技术》,为旱稻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本文将深入解析该标准,并探讨其在沿淮地区的应用研究。

沿淮麦茬中粳(糯)稻旱作技术解析与应用研究,沿淮麦茬中粳(糯)稻旱作技术解析与应用研究,2022,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第1张

DB34/T 1229-2022标准概述

DB34/T 1229-2022标准是我国沿淮地区旱稻生产技术的规范性文件,由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起草,该标准详细规定了沿淮麦茬中粳(糯)稻旱生产的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环节的技术要求,旨在提升旱稻的产量与品质,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旱稻生产技术要点

播种技术

沿淮地区旱稻播种通常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进行,此时气温适中,有利于稻苗生长,播种前,需对稻田进行深翻,确保土壤松软,有利于根系生长,播种量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一般每亩控制在3-4公斤。

田间管理

  1. 水分管理:旱稻生长过程中,水分管理至关重要,播种后,需保持土壤湿润,利于稻苗发芽,生长期间,根据土壤水分状况适时灌溉,避免水分过多导致稻苗徒长。
  2. 施肥技术:旱稻施肥应遵循“底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氮、磷、钾肥,确保稻苗生长所需养分,追肥一般在拔节期和孕穗期进行,以氮肥为主,适量施用磷、钾肥。
  3. 除草技术:旱稻田间杂草较多,需及时进行除草,可采用化学除草和人工除草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田间杂草得到有效控制。

病虫害防治

沿淮地区旱稻常见病虫害有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等,防治措施包括:

  1. 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
  2. 农业防治:合理轮作,避免连作,减少病虫害传播。
  3. 化学防治: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

收获技术

旱稻成熟期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收获时,应根据稻谷成熟度、田间湿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收获时间,收获方式可采用人工收获或机械收获。

沿淮地区旱稻生产技术应用研究

产量与品质分析

通过对沿淮地区旱稻生产技术的研究,发现该技术可有效提高稻谷产量和品质,与传统水稻相比,旱稻产量提高约10%,品质得到显著改善。

节水减排效果

旱稻生产过程中,节水减排效果明显,与传统水稻相比,旱稻节水约50%,减少化肥施用量约30%,降低农药使用量约20%。

生态效益分析

旱稻生产技术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DB34/T 1229-2022标准《沿淮麦茬中粳(糯)稻旱生产技术》为沿淮地区旱稻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通过应用该技术,可有效提高旱稻产量和品质,节水减排,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进一步加大旱稻生产技术的研究力度,为我国北方地区旱稻生产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