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5103-2025标准下小麦抗茎基腐病鉴定技术规程解析

团体标准 601
本规程详述了依据DB32/T 5103-2025标准,对小麦品种进行抗茎基腐病鉴定的技术方法,内容包括病源菌的筛选、接种方法、病害观察与记录、抗病性评价等关键步骤,旨在提高小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效率和准确性。

随着我国小麦种植面积的持续扩张,小麦茎基腐病作为一种关键性的土传病害,对小麦的产量与品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了提升小麦品种的抗病能力,确保小麦生产的稳定安全,我国在2025年正式颁布了《小麦品种抗茎基腐病鉴定技术规程》(DB32/T 5103-2025),本文将深入解析该规程的核心内容,旨在为小麦抗茎基腐病的鉴定提供实用参考。

DB32/T 5103-2025标准下小麦抗茎基腐病鉴定技术规程解析,DB32/T 5103-2025标准下小麦抗茎基腐病鉴定技术规程解析,2,技术规程,第1张

规程背景

小麦茎基腐病是由真菌引发的病害,主要侵害小麦的茎秆与根部,造成植株生长受限、产量降低,近年来,伴随全球气候变迁及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对小麦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有效防控小麦茎基腐病,增强小麦品种的抗病性,我国制定了《小麦品种抗茎基腐病鉴定技术规程》。

范围

本规程明确了小麦品种抗茎基腐病鉴定的方法、鉴定流程、结果判定及报告要求。

术语和定义

本规程采用以下术语和定义:

  1. 小麦品种:指具有特定遗传特性、生产性能和抗病性的一类小麦。
  2. 茎基腐病:指小麦植株茎秆和根部遭受真菌感染所引发的病害。
  3. 抗性:指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病的抵抗力。

鉴定方法

  1. 田间自然发病鉴定:选择典型的小麦品种在茎基腐病高发地区种植,观察其发病情况,根据病情指数和发病率评估抗性。
  2. 人工接种鉴定:在室内条件下,将小麦品种接种茎基腐病菌,观察其发病情况,根据病情指数和发病率评估抗性。

鉴定程序

  1. 田间自然发病鉴定程序

    • 选择试验地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麦茎基腐病高发地区作为试验地点。
    • 种植小麦品种:在试验地点种植多个小麦品种,确保试验数据的可靠性。
    • 观察发病情况:定期观察小麦品种的发病情况,记录病情指数和发病率。
    • 抗性评价:根据病情指数和发病率,对小麦品种的抗性进行评价。
  2. 人工接种鉴定程序

    • 接种菌株: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茎基腐病菌菌株,进行纯化培养。
    • 接种小麦品种:将纯化后的病菌均匀接种到小麦品种上。
    • 观察发病情况:定期观察小麦品种的发病情况,记录病情指数和发病率。
    • 抗性评价:根据病情指数和发病率,对小麦品种的抗性进行评价。

结果判定

根据小麦品种的病情指数和发病率,将其划分为高抗、中抗、中感、高感四个等级。

报告

鉴定结果应包括小麦品种名称、试验地点、鉴定方法、病情指数、发病率、抗性等级等内容。

《小麦品种抗茎基腐病鉴定技术规程》(DB32/T 5103-2025)为我国小麦抗茎基腐病鉴定提供了科学、规范的依据,遵循该规程,有助于有效提升小麦品种的抗病性,保障小麦生产安全,推动我国小麦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标签: 2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