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DB14/T 1307深度解读,双季米槐种植技术规程详解
《DB14/T 1307-2025》双季米槐种植技术规程详细阐述了米槐种植的标准化流程,规程涵盖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环节,旨在提高米槐产量和品质,保障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稳步迈进,双季米槐作为一种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作物,其种植面积逐年攀升,为了确保双季米槐种植技术的规范化,提升产量与品质,保障农民种植收益,我国正式颁布了《双季米槐种植技术规程》(DB14/T 1307-2025),本文将对此规程进行详尽解读,旨在为广大种植者提供有益的指导。
《双季米槐种植技术规程》由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自2025年起正式施行,该规程旨在规范双季米槐的种植技术,增强种植效益,推动双季米槐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种植区域选择
- 气候条件:双季米槐适宜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排水顺畅的地区种植,具体而言,年均气温需在15℃以上,年降水量应在800-1200毫米之间。
- 土壤条件:双季米槐对土壤适应性较强,但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为佳,pH值以6.5-7.5为理想范围。
- 地形条件:双季米槐可适应平原、丘陵、山地等多种地形。
种植材料准备
- 种子选择:应选用优质、成熟、无病虫害的米槐种子,发芽率需达到85%以上。
-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如厩肥、堆肥等,每亩施用量约为2000-3000公斤。
- 肥料:根据土壤肥力和生长阶段,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
种植技术
- 种植时间:双季米槐通常在春季播种,具体时间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
- 播种方法:采用条播或穴播,行距40-50厘米,株距20-30厘米。
- 播种量:每亩播种量约为30-40公斤。
- 浇水:播种后需及时浇透水,保持土壤湿润。
- 中耕除草:播种后每隔20-30天进行一次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
- 施肥:播种后20天左右开始施肥,每隔30-40天施一次肥,施肥量根据生长阶段和土壤肥力而定。
- 修剪:生长过程中,及时修剪病弱枝、过密枝,促进通风透光。
- 病虫害防治: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
收获与加工
- 收获时间:双季米槐一般在播种后6-8个月开始收获。
- 收获方法:人工或机械收获,确保米槐籽粒饱满。
- 加工:将收获的米槐籽粒晾晒、脱粒、筛选,去除杂质,得到纯净的米槐籽。
《双季米槐种植技术规程》为我国双季米槐种植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广大种植者应认真学习并遵循规程,不断提升种植技术,助力双季米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