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759-2025玉米病虫害防治规程解析及田间应用探索
《DB14/T 759-2025 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实践,旨在指导玉米种植者科学防治病虫害,提升产量,规程详细阐述了玉米病虫害的识别、防治方法和注意事项,结合实际案例,为种植者提供实用操作指南。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玉米作为我国至关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在玉米的生长周期中,病虫害和杂草的侵袭常常对产量与品质造成严重影响,为了有效控制玉米病虫害和杂草,确保玉米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国正式发布了《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规程》(DB14/T 759-2025),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实践。
《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规程》概述
《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规程》(DB14/T 759-2025)是我国玉米病虫害防治领域的一项重要标准,该规程旨在指导农民及农业技术人员科学、合理地进行玉米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它全面涵盖了玉米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防治措施、药剂选择以及防治效果评价等多个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价值。
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规程解读
病虫害防治
发生规律
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气候、土壤、品种等因素紧密相关,在防治过程中,需深入了解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防治。
防治方法
主要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
- 农业防治:如合理轮作、选择抗病品种、清除田间病残体等。
-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进行病虫害防治。
- 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方法,如热量、超声波等防治病虫害。
- 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
防治药剂选择
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发生程度和防治时期等因素,合理选择防治药剂。
防治效果评价
通过调查、统计等方法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价。
草害防治
发生规律
玉米田杂草种类繁多,生长迅速,与玉米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严重影响玉米生长。
防治方法
主要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 农业防治:合理轮作、深翻土地、清除田间杂草等。
- 生物防治:利用草食性昆虫、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进行杂草防治。
- 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除草剂进行杂草防治。
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规程应用实践
- 选用抗病品种: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选择抗病品种是预防病虫害的关键,通过品种筛选,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
- 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田间病残体、杂草,降低病虫害和杂草的发生。
-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资源,降低病虫害发生。
- 化学防治:在病虫害发生初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降低病虫害发生。
- 防治效果评价:定期调查、统计病虫害发生情况,评估防治效果,及时调整防治策略。
《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规程》(DB14/T 759-2025)为我国玉米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有力指导,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方法,确保玉米产量与品质,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