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761-2025规程解析,紫花苜蓿种植技术助力盐碱地农业转型升级
本文深入解析了DB14/T 761-2025盐碱地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旨在为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规程详细阐述了紫花苜蓿在盐碱地种植的关键技术,包括选种、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为我国盐碱地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盐碱地分布尤为广泛,据统计,其面积已超过国土总面积的10%,这些盐碱地不仅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的进步,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盐碱地的治理与开发利用,紫花苜蓿,以其强大的适应性、丰硕的产量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成为了改良盐碱地、促进农业生产的优质牧草,为此,我国制定了《盐碱地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DB14/T 761-2025),为我国盐碱地紫花苜蓿的生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对推动盐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以下是《盐碱地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
选址与规划
- 选址:选择壤土、沙壤土类型的盐碱地,pH值在6.5~8.0之间,地下水位低于1.5米的地区。
- 规划: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条件,合理确定紫花苜蓿的种植面积,科学安排种植地块,确保排水良好。
准备
- 选用优良品种: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抗病性好的紫花苜蓿品种。
- 处理:经过消毒、发芽试验等处理,确保发芽率在90%以上。
播种技术
- 播种时间:春播在3月底至4月初,秋播在8月底至9月初。
- 播种量:每亩播种量1~1.5公斤。
- 播种方式:采用条播、撒播或穴播,行距20~30厘米,株距10~15厘米。
栽培管理
- 施肥:播种前施足底肥,每亩施有机肥3000公斤,磷肥50公斤,钾肥30公斤。
- 灌溉:根据紫花苜蓿生长阶段需水量,合理安排灌溉,确保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持水量的60%~80%。
- 除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养分竞争。
- 病虫害防治: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采取防治措施,确保紫花苜蓿生长良好。
收割与加工
- 收割:紫花苜蓿生育期一般为120天左右,盛花期收割,每隔15~20天收割一次。
- 加工:收割后的紫花苜蓿,晾晒、打捆、粉碎,制成干草、草粉等。
《盐碱地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推动盐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规程中的技术措施,为我国盐碱地的治理和开发利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