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菇仿生态栽培技术规程解读及实践应用解析

团体标准 601
《DB14/T 1621-2025 白灵菇仿生态栽培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实践》是一份关于白灵菇仿生态栽培的技术规程,该规程详细介绍了白灵菇仿生态栽培的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旨在提高白灵菇的产量和质量,通过解读和应用此规程,有助于推动白灵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食用菌产业作为农业领域的重要一环,迎来了飞速发展,白灵菇,以其丰富的营养和鲜美的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为了提升白灵菇的产量与品质,规范其栽培技术,我国正式颁布了《白灵菇仿生态栽培技术规程》(DB14/T 1621-2025),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并探讨其在实际栽培中的应用。

白灵菇仿生态栽培技术规程解读及实践应用解析,白灵菇仿生态栽培技术规程解读及实践应用解析,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白灵菇仿生态栽培技术规程》概述

《白灵菇仿生态栽培技术规程》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白灵菇仿生态栽培的技术规范,自2025年起正式实施,该规程涵盖了白灵菇仿生态栽培的各个环节,包括选种、制种、菌种培养、栽培场地选择、菌袋制作、接种、发菌、出菇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

规程解读

选种与制种

白灵菇选种需挑选优质、高产、抗病且适应性强的品种,在制种过程中,严格把控菌种质量,确保菌种纯度和活力,是至关重要的。

菌种培养

菌种培养需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可选择固体培养基或液体培养基,培养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温度、湿度、氧气等条件,以保证菌丝健康生长。

栽培场地选择

白灵菇栽培场地应选择通风、透气、排水良好、光照适宜的区域,并远离污染源,以降低病虫害风险。

菌袋制作

菌袋制作应选用优质原料,如棉籽壳、玉米芯等,并确保菌袋规格符合规程要求,以保证菌袋质量。

接种

接种需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可采用针式接种法或喷枪接种法,接种后,注意密封、保湿,防止杂菌污染。

发菌

发菌过程中,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氧气等条件,促进菌丝生长,一般需经过7-10天,菌丝即可长满菌袋。

出菇管理

出菇阶段,需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促进菇蕾形成,适时调整通风、喷水等管理措施,以提高白灵菇产量和品质。

病虫害防治

白灵菇栽培过程中,需重视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规程在实际栽培中的应用

提高白灵菇产量

遵循《白灵菇仿生态栽培技术规程》,规范栽培技术,能有效提高白灵菇产量。

提高白灵菇品质

规程中提到的各项技术措施,有助于提升白灵菇的品质,使其口感更加鲜美。

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规程中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有助于降低白灵菇栽培过程中的病虫害发生率,减少损失。

促进可持续发展

遵循规程进行白灵菇栽培,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白灵菇仿生态栽培技术规程》为我国白灵菇栽培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在实际栽培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提高白灵菇产量和品质,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