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5141-2025电梯风险管控导则解读,开启电梯安全新纪元
《DB34/T 5141-2025电梯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导则》全面解析,开启电梯安全新纪元,新导则强化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提升电梯安全运行水平,为公众出行提供坚实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梯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电梯事故的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了加强电梯安全管理,提升电梯风险管理的水平,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DB34/T 5141-2025《电梯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导则》,本文将深入解读该导则,旨在为电梯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DB34/T 5141-2025《电梯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导则》由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其目的在于规范电梯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提升电梯的安全性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该导则适用于电梯的制造、安装、改造、维修、检验、使用、保养等各个环节。
导则主要内容
风险识别
导则要求电梯相关单位在电梯投入使用前,对电梯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风险识别应包括以下内容:
- 电梯设备本身存在的风险,如设计缺陷、制造缺陷等;
- 电梯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如故障、误操作等;
- 电梯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如超载、误乘等。
风险评估
导则要求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发生后的影响程度等,风险评估结果应作为制定风险管控措施的重要依据。
风险管控
导则要求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风险管控措施应包括以下内容:
- 消除风险:针对识别出的风险,采取技术手段或管理措施,消除风险因素;
- 降低风险:针对无法消除的风险,采取技术手段或管理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 转移风险:通过购买保险、合同约定等方式,将风险转移给单位或个人。
隐患排查治理
导则要求电梯相关单位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进行治理,隐患排查内容包括:
- 电梯设备本身存在的隐患;
- 电梯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隐患;
- 电梯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隐患。
隐患治理措施包括:
- 立即消除隐患;
- 限期整改隐患;
- 上报相关部门。
智能化管理
导则鼓励电梯相关单位采用智能化手段,实现电梯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智能化、规范化,智能化管理应包括以下内容:
- 建立电梯安全数据库;
- 开发电梯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系统;
- 利用智能化手段,提高电梯安全效率。
导则实施与监督
(一)实施主体
导则的实施主体包括电梯制造、安装、改造、维修、检验、使用、保养等环节的相关单位。
(二)监督部门
电梯安全监管部门负责对导则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对违反导则的单位进行查处。
(三)实施时间
导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DB34/T 5141-2025《电梯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导则》的发布,为我国电梯安全提供了有力依据,电梯相关单位应认真贯彻落实导则要求,加强电梯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确保电梯安全运行,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