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DB34/T 5184黑木耳栽培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应用指导

团体标准 601
《DB34/T 5184-2025 黑木耳栽培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指南》为黑木耳栽培提供了一套标准化操作流程,指南详细解读了规程内容,包括菌种选择、培养基制备、接种、培养、管理及采收等环节,旨在提高黑木耳产量和质量,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食用菌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黑木耳,作为我国传统食用菌的杰出代表,凭借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特性,市场需求持续攀升,为规范黑木耳的栽培技术,提升栽培品质与产量,确保食品安全,我国制定了DB34/T 5184-2025《黑木耳栽培技术规程》,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指导价值。

2025版DB34/T 5184黑木耳栽培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应用指导,2025版DB34/T 5184黑木耳栽培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应用指导,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DB34/T 5184-2025 规程概述

DB34/T 5184-2025《黑木耳栽培技术规程》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黑木耳栽培的技术规范,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导编制,该规程全面规范了黑木耳栽培的各个阶段,包括选种、菌种制备、接种、培养、出耳、采收、加工等,旨在确保黑木耳的品质与产量。

规程的主要内容

选种与菌种制备

规程强调,黑木耳栽培需选用优良品种,如“云耳”、“黑耳”等,在菌种制备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证菌种的纯净度和活力。

接种与培养

接种时,需使用优质菌种和消毒后的接种工具,培养阶段,根据菌种特性,调控好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以促进菌丝的茁壮生长。

出耳与采收

出耳期间,需维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条件,以促进耳芽生长,采收时,需根据黑木耳的生长状态,适时进行,以保证其品质。

加工与储存

采收后的黑木耳,需进行清洗、分级、晾晒等加工处理,确保产品质量,储存时,需控制好温度和湿度,防止霉变。

规程在实际应用中的指导意义

提高黑木耳栽培技术水平

DB34/T 5184-2025规程为黑木耳栽培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提升栽培者对栽培技术的认知,从而提高栽培水平。

保障黑木耳产品质量

规程对黑木耳栽培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有助于保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促进黑木耳产业发展

通过实施规程,可提升黑木耳栽培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推动黑木耳产业的健康发展。

规程关键内容详细解读

选种与菌种制备

  1. 选种:选择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品质好的黑木耳品种,关注品种的纯度和发芽率。
  2. 菌种制备:选用优质菌种,严格无菌操作,控制好温度、湿度等条件,避免杂菌污染。

接种与培养

  1. 接种:使用无菌接种工具,对菌种进行消毒,确保菌种与接种工具接触面积适中。
  2. 培养:根据菌种特性,调控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以促进菌丝生长。

出耳与采收

  1. 出耳: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条件,促进耳芽生长。
  2. 采收:根据黑木耳的生长状况,适时采收,确保耳片充分展开,耳根紧缩。

加工与储存

  1. 加工:清洗、分级、晾晒等处理,确保产品质量。
  2. 储存:控制好温度、湿度,防止霉变。

DB34/T 5184-2025《黑木耳栽培技术规程》为黑木耳栽培提供了全面、科学的技术指导,在实际应用中,栽培者应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不断提高黑木耳栽培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