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返青感监测技术规范,引领草原生态监测现代化的DB51/T 1846-2014指南

团体标准 601
《DB51/T 1846-2014 草原返青感监测技术规范》为草原生态监测现代化提供关键指导,规范草原返青感监测技术,助力草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地球上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草原不仅调节着气候、维护水土保持、促进生物多样性,更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了更有效地监测草原生态变化,提升草原管理水平与决策效率,我国出台了《DB51/T 1846-2014 草原返青感监测技术规范》,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范,探讨其在促进草原生态监测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草原返青感监测技术规范,引领草原生态监测现代化的DB51/T 1846-2014指南,草原返青感监测技术规范,引领草原生态监测现代化的DB51/T 1846-2014指南,2,现代化,技术规范,第1张

规范背景

草原返青标志着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生长,也是草原生态监测的重要指标,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远距离的监测手段,因其覆盖范围广、监测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已成为草原生态监测不可或缺的手段,为规范草原返青遥感监测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我国正式颁布了《DB51/T 1846-2014 草原返青感监测技术规范》。

《DB51/T 1846-2014 草原返青感监测技术规范》主要涵盖以下方面:

  1.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我国草原返青遥感监测工作,涉及草原植被覆盖度、植被高度、生物量等指标的监测。
  2. 监测方法:规范提出了草原返青遥感监测的多种方法,包括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感等,并对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数据采集及处理流程进行了详细阐述。
  3. 数据处理:规范对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图像处理、特征提取、结果分析等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4. 质量控制:规范明确了草原返青遥感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要求,包括数据质量评价、误差分析、数据审核等环节。
  5. 报告编制:规范对草原返青遥感监测报告的编制提出了规范,包括报告格式、内容、附件等。

规范意义

《DB51/T 1846-2014 草原返青感监测技术规范》的制定与实施,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提升草原生态监测水平:规范明确了草原返青遥感监测的技术要求,有助于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为草原生态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2. 推动草原管理现代化: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提高草原管理水平和决策效率,为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3. 促进草原生态建设:通过草原返青遥感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草原生态问题,为草原生态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4. 服务国家生态安全:草原作为地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稳定与健康发展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规范的实施有助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草原返青遥感监测技术将日趋成熟,为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继续推进草原返青遥感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我国草原生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