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再生稻技术规程,DB51/T 1060-2010 绿色稻米生产新篇章

团体标准 601
《DB51/T 1060-2010 杂交中稻洪灾后蓄留再生稻技术规程》为灾后稻米生产提供了一套绿色救赎技术,通过蓄留再生稻的方式,指导农民在洪灾后恢复稻米生产,实现生态环保与农业生产的双赢。

在我国广袤的南方地区,杂交中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承载着丰饶的希望,多变气候和自然灾害,如洪涝灾害,时常给杂交中稻的生产带来巨大挑战,为了有效应对洪灾带来的冲击,提升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我国制定了《杂交中稻洪灾后蓄留再生稻技术规程》(DB51/T 1060-2010),本文将围绕这一规程,深入探讨如何在洪灾后运用蓄留再生稻技术,实现稻米生产的绿色复兴。

灾后再生稻技术规程,DB51/T 1060-2010 绿色稻米生产新篇章,灾后再生稻技术规程,DB51/T 1060-2010 绿色稻米生产新篇章,2,技术规程,第1张

规程背景及意义

《杂交中稻洪灾后蓄留再生稻技术规程》是我国针对杂交中稻在洪灾后生产恢复而制定的专项技术规范,该规程的出台,旨在通过蓄留再生稻技术,实现洪灾后稻米生产的快速恢复,提升稻米产量,确保粮食安全。

洪灾发生后,杂交中稻的主茎常因受淹而死亡,导致产量锐减,而蓄留再生稻技术则巧妙地利用了洪灾后稻株残存的活力,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促使其重新生长,形成新的稻穗,从而实现灾后稻米生产的自救。

蓄留再生稻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

选择适宜的品种

选择抗逆性强、再生能力优异的杂交中稻品种,是蓄留再生稻技术成功的关键,根据规程,应选择在洪灾后仍能保持较高再生能力的品种。

洪灾后及时处理

洪灾发生后,应立即对稻田进行清理,清除残枝败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及时排涝,降低田间湿度,防止稻株腐烂。

合理施肥

蓄留再生稻技术要求在洪灾后及时施肥,以促进稻株恢复生长,根据规程,施肥应以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以促进稻株快速生长。

病虫害防治

洪灾后,稻株抗病性下降,病虫害容易滋生,应根据规程要求,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确保稻株健康成长。

合理灌溉

蓄留再生稻技术要求在稻株生长过程中,保持适宜的田间水分,根据规程,应根据稻株生长阶段和天气情况,合理灌溉,确保稻株正常生长。

适时收割

蓄留再生稻技术要求在稻株成熟后,适时收割,以充分利用再生资源,根据规程,收割时间应在稻穗黄熟后,以利于再生稻的生长。

蓄留再生稻技术的优势

提高产量

蓄留再生稻技术能够在洪灾后迅速恢复稻米产量,降低灾害损失。

绿色环保

蓄留再生稻技术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抗风险能力强

蓄留再生稻技术能够在洪灾后迅速恢复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

《杂交中稻洪灾后蓄留再生稻技术规程》为洪灾后稻米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坚实保障,通过蓄留再生稻技术,我们可以在洪灾后实现稻米生产的绿色复兴,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我们应积极推广和应用这一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 2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