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1820.1-2022解读,草地贪夜蛾防控策略新规程

团体标准 602
《DB42/T 1820.1-2022》详细阐述了玉米害虫防治技术,特别是针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控策略,规程从监测、防治方法、生物防治等方面提供指导,旨在有效降低草地贪夜蛾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与品质受到了广泛关注,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它常常会受到各种害虫的侵扰,草地贪夜蛾作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害虫,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了有效应对草地贪夜蛾的威胁,我国制定了《玉米害虫防治技术规程 第1部分:草地贪夜蛾》(DB42/T 1820.1-2022),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析,旨在为我国玉米生产提供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

DB42/T 1820.1-2022解读,草地贪夜蛾防控策略新规程,DB42/T 1820.1-2022解读,草地贪夜蛾防控策略新规程,2022,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第1张

《玉米害虫防治技术规程 第1部分:草地贪夜蛾》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技术规程,于2022年正式发布,该规程详细阐述了草地贪夜蛾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原则和具体措施,为我国玉米生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防治依据。

草地贪夜蛾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

形态特征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夜行性害虫,其幼虫具有以下特征:

  1. 体长:约4-6毫米,头部为黑色,身体呈灰绿色,背线清晰可见。
  2. 触角:细长如丝,末端为灰黑色。
  3. 前翅:灰绿色,翅脉明显,翅尖为黑色。
  4. 后翅:灰白色,翅脉不明显。

发生规律

草地贪夜蛾在我国一年可发生3-5代,主要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发生,成虫具有趋光性,夜间活动频繁,卵产于玉米叶片背面,孵化后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玉米叶片出现缺刻、孔洞,严重时导致叶片枯死。

防治原则

  1. 综合治理:采用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多种方法,综合防治草地贪夜蛾。
  2. 早期防治:在草地贪夜蛾发生初期,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控制害虫数量。
  3.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加强监测,发现虫情及时防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1. 合理轮作:实行玉米与其他作物的轮作,减少草地贪夜蛾的寄主植物。
  2. 清除田间杂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草地贪夜蛾的寄主植物。

生物防治

  1. 引入天敌:引入草地贪夜蛾的天敌,如捕食螨等,控制害虫数量。
  2. 利用昆虫病原线虫:利用昆虫病原线虫感染草地贪夜蛾幼虫,降低害虫数量。

物理防治

  1. 灯光诱杀:利用草地贪夜蛾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2. 糖醋液诱杀:制作糖醋液,诱杀成虫。

化学防治

  1. 选择高效低毒农药:选用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农药,如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盐等。
  2. 合理用药:根据草地贪夜蛾的发生情况和农药的防治效果,合理用药,避免农药残留。

草地贪夜蛾是我国玉米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玉米害虫防治技术规程 第1部分:草地贪夜蛾》为我国玉米生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防治依据,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当地草地贪夜蛾的发生情况和防治效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玉米产量和品质,仅供参考,具体防治措施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农业技术专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