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溶血性曼氏杆菌分离鉴定新规程DB15/T 2742-2022深度解读
《DB15/T 2742-2022 羊溶血性曼氏杆菌分离与鉴定操作规程详解》详细介绍了羊溶血性曼氏杆菌的分离与鉴定方法,包括样品采集、培养、分离纯化、生化鉴定等步骤,为兽医和微生物学领域提供科学、规范的实验操作指导。
羊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侵害羊群,导致羊梭菌性败血症和肺炎等严重疾病,为了科学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这一疾病,我国特地制定了《羊溶血性曼氏杆菌分离与鉴定操作规程》(DB15/T 2742-2022),以下将详细阐述该规程的核心内容,旨在为相关领域从业人员提供实用的指导。
适用范围
本规程广泛适用于羊溶血性曼氏杆菌的分离、纯化、鉴定以及保存工作,涵盖了兽医临床、动物疾病研究、动物防疫等多个领域的实验室实践。
操作规程
样品采集与处理
- 收集羊只的血液、病变组织、分泌物等样本。
- 采集样本后,应立即将其置于无菌容器中,并尽快送往实验室检测。
- 对于血液样本,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抽取一定量的血液,加入适量的无菌生理盐水,充分混合后,按照1:10的比例进行稀释。
分离培养
- 将处理后的样本接种于含有5%绵羊红细胞(SRBC)的鲜血琼脂平板上。
- 将平板放置于37℃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48小时。
- 观察菌落生长状况,挑选典型的菌落进行进一步的鉴定。
纯化培养
- 将挑选出的典型菌落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上,重复纯化2-3次。
- 将纯化后的菌株接种于营养琼脂斜面,并在4℃冰箱中保存。
鉴定
- 形态学观察: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的形态和其它特征。
- 生化试验:进行氧化酶试验、触酶试验、盐还原试验等。
- 血清学试验:采用琼脂扩散试验或ELISA等方法,检测菌株与抗血清的反应。
- 分子生物学鉴定:运用PCR、测序等技术对菌株进行分子鉴定。
保存
- 将纯化后的菌株接种于营养琼脂斜面,存放在4℃冰箱中。
- 对于长期保存,可以将菌株接种于肉汤中,加入适量的保护剂,并在-20℃冰箱中保存。
注意事项
-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以防止污染。
- 在样品采集、处理及接种过程中,需特别注意防止溶血现象的发生。
- 在培养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菌落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培养条件。
- 在鉴定过程中,确保各项试验的准确性,以保证鉴定结果的可靠性。
- 在保存过程中,需防止菌株污染和变异。
《羊溶血性曼氏杆菌分离与鉴定操作规程》(DB15/T 2742-2022)为羊溶血性曼氏杆菌的分离、纯化、鉴定及保存提供了标准化的操作流程,遵循该规程有助于提升实验室检测水平,为羊溶血性曼氏杆菌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