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2746.2-2022,规模化养殖场食毛症防治策略与实践规程

团体标准 605
《DB15/T 2746.2-2022规模化养殖场代谢病防治技术规程第2部分》针对食毛症提出防治策略与实践,旨在规范规模化养殖场代谢病防治,提高养殖效益,该规程详细阐述了食毛症的定义、病因、诊断、预防和治疗措施,为养殖户提供科学指导。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规模化养殖场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养殖病害的挑战,食毛症作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对羊只的生长发育和养殖效益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规范规模化养殖场食毛症的防治工作,我国正式发布了DB15/T 2746.2-2022《规模化养殖场代谢病防治技术规程》第2部分:食毛症,本文将围绕食毛症的定义、病因、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DB15/T 2746.2-2022,规模化养殖场食毛症防治策略与实践规程,DB15/T 2746.2-2022,规模化养殖场食毛症防治策略与实践规程,2022,技术规程,防治策略,第1张

食毛症的定义及病因

定义

食毛症是指在羊只生长发育过程中,因营养不均衡、寄生虫感染、环境应激等因素引起的代谢性疾病,病羊会表现出舔食自身或同群羊的毛发、皮屑等异常行为,严重时甚至出现脱毛、皮肤损伤等症状。

病因

  1. 营养不均衡:饲料中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过剩,导致羊只体内代谢紊乱,引发食毛症。
  2. 寄生虫感染:如羊疥螨、羊虱等寄生虫感染,导致羊只皮肤瘙痒,促使羊只舔食自身毛发。
  3. 环境应激:如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羊只产生应激反应,进而引发食毛症。
  4. 遗传因素:部分羊品种对食毛症具有较高的易感性。

DB15/T 2746.2-2022《规模化养殖场代谢病防治技术规程》第2部分:食毛症防治措施

饲养管理

  1. 合理搭配饲料:根据羊只的营养需求,科学配制饲料,确保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均衡供应。
  2. 定期驱虫:定期对羊群进行驱虫,发现寄生虫感染及时进行驱虫治疗。
  3. 改善环境:保持羊舍清洁、干燥、通风,合理调整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

药物防治

  1. 营养补充: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补充羊只体内营养不足。
  2. 抗虫药物:选用高效、低毒的抗虫药物,如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等,对羊群进行驱虫治疗。
  3. 抗应激药物:在应激期间,可适当使用抗应激药物,如维生素B1等,减轻羊只的应激反应。

诊疗与监测

  1. 定期检查:对羊群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食毛症病例。
  2. 个体治疗:对确诊的食毛症病羊,进行个体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饲养管理等方面。
  3. 监测效果:对治疗后的病羊进行跟踪监测,评估治疗效果。

食毛症作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对规模化养殖场的影响较大,通过遵循DB15/T 2746.2-2022《规模化养殖场代谢病防治技术规程》第2部分:食毛症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药物防治和诊疗监测,可以有效降低食毛症的发生率,提高养殖效益,还需加强行业培训,提高养殖户对食毛症的认识和防治能力,为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