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共作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解读与实践应用解析

团体标准 602
《DB34/T 4212-2022 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实践》针对稻虾共作模式下的水稻病虫害防控,提供了解读和应用实践,规程从稻虾共作模式特点出发,详细阐述了病虫害防治技术,包括预防措施、防治方法及效果评估,旨在提高稻虾共作水稻产量和品质。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速,稻虾共作这一新型生态农业模式在我国迅速推广开来,稻虾共作不仅显著提升了水稻产量,还实现了虾类养殖的生态效益,在这种模式下,水稻病虫害的防治问题变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国发布了DB34/T 4212-2022《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本文将对此规程进行深入解读,并结合实际应用,探讨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病虫害的防控技术。

稻虾共作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解读与实践应用解析,稻虾共作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解读与实践应用解析,2022,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第1张

DB34/T 4212-2022规程概述

DB34/T 4212-2022规程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病虫害防控的技术规程,于2022年正式发布,该规程旨在规范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病虫害的防控工作,提升水稻产量与品质,确保稻虾共作模式的持续健康发展。

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解读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规程强调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采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手段,将病虫害控制在最低水平。

选用抗病品种

规程建议选用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从源头上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优化种植结构

合理调整稻虾共作模式中的水稻种植结构,如轮作、间作等,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加强田间管理

规程要求加强田间管理,包括合理施肥、灌溉、除草等,以改善田间生态环境,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进行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方法,如黄板、黑光灯、杀虫灯等,进行物理防治,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化学防治

在必要时,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减少对环境和人畜的危害。

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应用实践

选择抗病品种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如“南优58”、“武运粳7号”等。

优化种植结构

通过轮作、间作等方式,将水稻与玉米、大豆等作物进行搭配种植,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加强田间管理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合理施肥、灌溉、除草,保持田间生态环境的稳定。

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如引入天敌、使用微生物制剂等,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防治方法,如设置黄板、黑光灯、杀虫灯等,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化学防治

在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减少对环境和人畜的危害。

DB34/T 4212-2022《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为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病虫害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规程要求,采取防治措施,确保稻虾共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还需不断探索和总结新的防控技术,为我国稻虾共作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