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DB34/T 4213-菊花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深度解析及实施策略

团体标准 602
《DB34/T 4213-2022 菊花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策略》为菊花病虫害防治提供了一套标准化流程,规程详细解读了病虫害的识别、防治方法及安全用药技术,旨在通过科学管理,减少病虫害对菊花生产的影响,保障菊花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花卉产业的蓬勃发展,菊花,这一承载着悠久文化底蕴的传统名花,其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在菊花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的侵扰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菊花的产量与品质,为了提升菊花的种植效益,确保菊花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我国正式发布了DB34/T 4213-2022《菊花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本文旨在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实际应用策略。

2022版DB34/T 4213-菊花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深度解析及实施策略,2022版DB34/T 4213-菊花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深度解析及实施策略,2022,创新,技术规程,第1张

DB34/T 4213-2022规程概述

DB34/T 4213-2022《菊花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菊花病虫害防控的技术指导文件,自2022年起正式实施,该规程明确了菊花病虫害防控的基本原则、主要病虫害种类、防治方法、监测与调查技术,旨在为菊花种植者提供一套科学、系统化的病虫害防控技术。

菊花病虫害主要种类及防治原则

菊花病虫害主要种类

菊花病虫害主要分为病害、虫害和生理害三大类,病害包括菊纹枯病、霜霉病等;虫害有蚜虫、红蜘蛛、菊潜叶蛾等;生理害则包括缺水、缺肥、高温等情况。

防治原则

  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在菊花种植过程中,应以预防为主,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确保菊花的健康生长。
  2. 合理用药,安全环保:在病虫害防治中,应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遵循安全、环保的原则,以减少农药残留。
  3. 科学施肥,改善土壤环境:合理施肥,增强菊花植株的抗病能力,优化土壤环境,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菊花病虫害防控技术

生物学防治

  1. 合理轮作:实施轮作制度,避免病虫害在同一地块连续发生。
  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物理防治

  1. 清除杂草:及时清除菊花周边杂草,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2. 物理隔离:采用塑料薄膜、网罩等物理隔离措施,降低病虫害的传播。

化学防治

  1.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按照推荐剂量和方法进行喷雾。
  2. 注意农药交替使用:避免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监测与调查

  1. 定期监测:对菊花病虫害进行定期监测,了解病虫害发生动态。
  2. 调查分析:分析病虫害发生原因,为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应用策略

  1.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菊花种植者对病虫害防控的认识,推广DB34/T 4213-2022规程。
  2. 优化种植结构:调整菊花种植结构,实行轮作制度,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3. 强化技术指导:加强对菊花种植者的技术指导,确保规程得到有效实施。
  4. 创新防控技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发新型病虫害防控技术,提高防控效果。

通过严格执行DB34/T 4213-2022《菊花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可以有效降低菊花病虫害的发生,提高菊花产量和品质,推动我国菊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