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种养用水生态化循环利用技术规范解读及实践应用指南

团体标准 602
《DB34/T 4222-2022 稻渔种养用水生态化循环利用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旨在解析稻渔种养用水生态化循环利用技术规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本规范详细阐述了稻渔种养用水生态化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包括水质监测、水资源优化配置、种养模式等,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速,稻渔种养这一新型生态农业模式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为推动稻渔种养用水生态化循环利用,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DB34/T 4222-2022《稻渔种养用水生态化循环利用技术规范》,为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范,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作用。

稻渔种养用水生态化循环利用技术规范解读及实践应用指南,稻渔种养用水生态化循环利用技术规范解读及实践应用指南,2022,现代化,技术规范,第1张

DB34/T 4222-2022 规范概览

DB34/T 4222-2022《稻渔种养用水生态化循环利用技术规范》由省农业农村厅制定,旨在规范稻渔种养用水生态化循环利用技术,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该规范涵盖了以下主要内容:

  1. 适用范围:适用于稻渔种养用水生态化循环利用的技术研究和生产实践。
  2. 术语和定义:明确了稻渔种养、生态化循环利用等相关术语的定义。
  3. 技术要求:规定了稻渔种养用水生态化循环利用的技术要求,包括水源选择、水质要求、工程布局、种植结构、养殖模式、生态保护等。
  4. 操作规程:详细介绍了稻渔种养用水生态化循环利用的操作规程,包括水源引入、水质监测、种植与养殖管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等。
  5. 评价与监测:提出了稻渔种养用水生态化循环利用的评价与监测方法,以确保技术实施效果。

规范解读

  1. 水源选择与水质要求:规范要求稻渔种养用水应选择无污染、水质良好的水源,水质需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确保稻渔种养用水安全。
  2. 工程布局:规范强调稻渔种养工程布局应遵循生态原则,合理规划水稻田、鱼塘、湿地等,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 种植结构与养殖模式:规范提倡采用多元化种植结构和养殖模式,如稻鱼共生、稻虾共生等,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益。
  4. 生态保护与修复:规范要求在稻渔种养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与修复,如合理设置生态缓冲带、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
  5. 水质监测与调控:规范强调定期监测稻渔种养用水水质,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养殖密度、投饵量等,确保水质稳定。

规范应用的重要性

  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DB34/T 4222-2022 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稻渔种养用水生态化循环利用水平,降低水资源浪费,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2.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推动稻渔种养产业向生态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 保障稻渔产品质量安全:规范的实施有助于确保稻渔种养用水安全,降低农药、化肥等对稻渔产品质量的影响,提高市场竞争力。
  4.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效益。

DB34/T 4222-2022《稻渔种养用水生态化循环利用技术规范》的发布与实施,对于提升我国稻渔种养用水生态化循环利用水平,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各级政府、企业和农民应充分认识规范的重要性,积极推广和应用规范,为我国稻渔种养产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