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2339-2014 鳞片组培养扩繁技术规程深度解读与应用指南

团体标准 602
《鳞片组培养扩繁技术规程(DB21/T 2339-2014)》解析与应用,详细介绍了鳞片组培养技术规程,涵盖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旨在提升鳞片组培养效率,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孕育着众多观赏价值高、药用价值丰富的花卉品种,它们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对这些花卉的需求量持续增长,为此,一项名为《鳞片组培养扩繁技术规程》(DB21/T 2339-2014)的技术规范应运而生,它对花卉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鳞片组培养扩繁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DB21/T 2339-2014 鳞片组培养扩繁技术规程深度解读与应用指南,DB21/T 2339-2014 鳞片组培养扩繁技术规程深度解读与应用指南,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第1张

鳞片组培养扩繁技术规程(DB21/T 2339-2014)解析

范围

本规程详细规定了鳞片组培养扩繁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包装、运输及储存,旨在为鳞片组培养扩繁的生产与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技术要求

  1. 培养基:以MS培养基为基础,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进行个性化调整。
  2. 外植体: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鳞片作为外植体材料。
  3. 消毒:对外植体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通常采用75%酒精进行浸泡消毒。
  4. 接种:将消毒处理后的外植体均匀接种于培养基上,确保接种密度适中。
  5. 培养条件:维持培养温度在(25±2)℃,光照时间每日12小时,光照强度保持在2000-3000勒克斯。
  6. 培养周期:从接种至生根,通常需时40-50天。

试验方法

  1. 外植体消毒试验:评估消毒效果,确保培养过程无污染。
  2. 接种试验:观察外植体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
  3. 生根试验:监测外植体的生根情况,记录生根时间、生根数量等指标。

检验规则

  1. 检验项目:包括外植体消毒效果、接种成活率、生根数量等。
  2. 检验方法:严格遵循规程要求进行检验。
  3. 检验结果判定:检验结果符合规程要求,则判定为合格。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1. 标志:在培养瓶上清晰标注品种、接种日期、接种人等信息。
  2. 包装:使用无菌塑料袋进行包装,以防污染。
  3. 运输:在运输过程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阳光直射。
  4. 储存:在低温、干燥、避光的环境中储存。

鳞片组培养扩繁技术规程(DB21/T 2339-2014)的应用

提高繁殖效率

鳞片组培养扩繁技术能够显著提升繁殖效率,缩短繁殖周期,降低成本。

优化品种选育

通过鳞片组培养技术,可以实现品种的快速繁殖,为品种选育提供更多可能性。

促进产业发展

规程的应用,有助于推动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保障质量安全

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鳞片组培养技术,可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满足市场需求。

《鳞片组培养扩繁技术规程》(DB21/T 2339-2014)为花卉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深入了解和掌握该规程,有助于提升繁殖效率、优化品种选育、促进产业发展,并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技术参数的调整,以实现最佳的培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