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2560-2016标准下食用菌培养基重金属残留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本文解析了DB21/T 2560-2016标准,探讨了食用菌培养基中铅、铬、镉残留的检测方法,旨在提高食品安全性,保障消费者健康,研究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践应用,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迅猛发展,食用菌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近年来,食用菌培养基中重金属残留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铅、铬、镉等重金属的毒性极大,对食用菌培养基中这些重金属残留的检测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将围绕DB21/T 2560-2016标准,对食用菌培养基中铅、铬、镉残留的检测方法进行深入解析。
DB21/T 2560-2016标准概述
DB21/T 2560-2016是《食用菌培养基中铅、铬、镉残留检测方法》的国家标准,由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该标准详细规定了食用菌培养基中铅、铬、镉残留的检测方法,适用于各类食用菌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检测原理
DB21/T 2560-2016标准采用吸收光谱法(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食用菌培养基中的铅、铬、镉残留进行检测,这两种方法以其高灵敏度、高准确度和操作简便性而受到青睐。
吸收光谱法(AAS)
AAS是一种基于蒸气对特定波长的光产生吸收而进行定量的分析方法,在检测过程中,首先对食用菌培养基样品进行前处理,使铅、铬、镉等重金属转化为可检测的状态,然后通过吸收光谱仪测定其吸光度,从而计算出样品中重金属的含量。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ICP-MS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多元素同时测定技术,在检测过程中,将食用菌培养基样品经过前处理,使铅、铬、镉等重金属转化为可检测的离子态,然后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其质量/电荷比,从而计算出样品中重金属的含量。
检测步骤
样品前处理
将食用菌培养基样品进行粉碎、过筛,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称量,采用湿法消解或微波消解等方法,将样品中的铅、铬、镉等重金属转化为可检测的离子态。
标准曲线绘制
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铅、铬、镉标准溶液,按照AAS或ICP-MS的检测方法,测定其吸光度或质量/电荷比,绘制标准曲线。
样品测定
将处理后的样品溶液按照AAS或ICP-MS的检测方法进行测定,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铅、铬、镉的含量。
结果评价
根据DB21/T 2560-2016标准,对食用菌培养基中铅、铬、镉残留的检测结果进行评价,若检测结果符合标准要求,则表明该食用菌培养基符合质量标准;若检测结果超过标准限值,则表明该食用菌培养基存在重金属残留问题,需进一步处理。
DB21/T 2560-2016标准为食用菌培养基中铅、铬、镉残留的检测提供了科学、准确的方法,通过该标准,可以有效保障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的食用菌产品,相关企业和部门应加强食用菌培养基的质量控制,确保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深入研究与应用该标准,有助于提高我国食用菌产品的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