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2561-2016标准下食用菌培养基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
本研究基于DB21/T 2561-2016标准,对食用菌培养基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检测方法进行探究,通过优化前处理和检测技术,提高了检测灵敏度与准确度,为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兴起,市场上对食用菌产品的需求持续攀升,农药残留问题一直是制约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为确保食用菌产品的安全品质,国家出台了严格的标准,对食用菌中的农药残留进行严格检测,本文将深入探讨DB21/T 2561-2016标准,该标准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食用菌培养基中农药残留检测的方法标准,其中详细介绍了有机氯类、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
DB21/T 2561-2016标准作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技术里程碑,不仅规范了有机氯类、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检测流程,还为食用菌的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以下是该标准中关于有机氯类、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详细介绍。
检测原理
DB21/T 2561-2016标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进行检测,该方法基于农药在特定条件下能够气化,通过气相色谱实现分离,再利用质谱对农药分子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农药残留的定性、定量分析。
检测步骤
样品前处理
- 样品采集:严格按照标准要求采集食用菌培养基样品,并做好称量及记录。
- 样品制备:将采集的样品置于样品瓶中,加入适量的有机溶剂进行提取,随后振荡、离心分离,取上清液进行检测。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
- 色谱条件:根据具体农药种类,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并调整柱温、流速、进样量等参数。
- 质谱条件:根据农药分子结构,设置合适的离子源、扫描范围、碰撞能量等参数。
定性、定量分析
- 定性分析:通过比较农药保留时间和质谱图,结合标准谱库进行定性分析。
- 定量分析:采用内标法,根据农药峰面积与内标峰面积比值,计算农药残留量。
DB21/T 2561-2016标准中关于食用菌培养基中有机氯类、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准确度好等优点,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应加强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监管,从源头上降低农药残留风险,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对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应继续优化检测方法,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检测成本,加强对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检测水平,关注新兴农药种类,不断完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为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DB21/T 2561-2016标准作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技术支柱,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保障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