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2562-2016标准解析,食用菌培养基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应用研究
《DB21/T 2562-2016标准解读》对食用菌培养基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检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详细介绍了该标准的内容、检测原理、操作步骤和应用前景,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日益增强,食用菌作为我国重要的食用菌种,其品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近年来,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因其高效、低毒、残留期短等特性,在食用菌病虫害防治中被广泛应用,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残留问题也逐渐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为了确保食用菌的品质安全,我国制定了DB21/T 2562-2016《食用菌培养基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本文将对该标准进行详细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DB21/T 2562-2016标准概述
DB21/T 2562-2016标准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食用菌培养基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标准,该标准详细规定了食用菌培养基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包括样品的采集、前处理、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等,适用于食用菌培养基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定量检测。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样品采集
根据DB21/T 2562-2016标准,样品采集应遵循以下原则:
- 采集地点: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采样。
- 采样时间:在食用菌生长周期中,选择农药使用后1-3天进行采样。
- 采样数量:每个采样点采集不少于500g样品。
样品前处理
样品前处理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 样品匀浆:将采集的样品进行匀浆处理,确保样品均匀。
- 提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气相色谱法(GC)对样品进行提取。
- 净化:通过液-液萃取、固相萃取等方法对提取液进行净化。
检测方法
DB21/T 2562-2016标准规定了两种检测方法:HPLC法和GC法。
- HPLC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进行定量检测。
- GC法:采用气相色谱-捕获检测器(GC-ECD)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进行定量检测。
结果判定
根据DB21/T 2562-2016标准,检测结果判定如下:
- 当样品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低于标准限值时,判定为合格。
- 当样品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超过标准限值时,判定为不合格。
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保障消费者健康
通过实施DB21/T 2562-2016标准,可以有效降低食用菌培养基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
实施该标准,有助于提高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药监管
该标准为农药部门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有助于加强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监管。
DB21/T 2562-2016《食用菌培养基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的实施,对于保障食用菌产品质量、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相关部门和企业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加强检测和监管,确保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