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粒用型高粱生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

团体标准 602
《DB62/T 1212-2022 绿色食品粒用型高粱生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为绿色食品粒用型高粱的生产提供了技术指导,规程详细解读了种植、管理、收获等环节的技术要求,旨在提高高粱产量和质量,确保产品符合绿色食品标准,促进高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2.html" class="superseo">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绿色食品的生产与推广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方向,粒用型高粱,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对于确保绿色食品质量、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将围绕《绿色食品 粒用型高粱生产技术规程》(DB62/T 1212-2022)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绿色食品粒用型高粱生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绿色食品粒用型高粱生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2022,现代化,2,第1张

DB62/T 1212-2022规程概述

《绿色食品 粒用型高粱生产技术规程》(DB62/T 1212-2022)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粒用型高粱生产的绿色食品技术规程,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并于2022年正式实施,该规程详细规定了粒用型高粱的生产环境、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加工等环节的技术要求,旨在引导农民朋友们科学、规范地生产绿色食品粒用型高粱。

规程的主要内容

生产环境

规程强调,粒用型高粱生产区域必须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土壤、空气、水质等环境指标需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生产区域应远离工业污染源,确保产品安全无虞。

品种选择

规程推荐使用抗病、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粒用型高粱品种,在品种选择时,需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

播种技术

规程对粒用型高粱的播种时间、播种量、播种深度等技术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播种时间一般选择在春季土壤解冻后,播种量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每亩播种量通常在1.5-2.5公斤,播种深度以1-2厘米为宜。

田间管理

规程对粒用型高粱的田间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施肥、灌水、中耕除草等,施肥应根据土壤肥力、作物需肥规律进行,一般采用底肥和追肥相结合的方式;灌水应根据土壤墒情和作物需水量进行,保持土壤湿润;中耕除草可结合施肥进行,以减少杂草对高粱生长的影响。

病虫害防治

规程要求对粒用型高粱的病虫害进行防治,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农业防治主要采用轮作、间作、选育抗病品种等措施;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等生物资源进行病虫害控制;化学防治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

收获与加工

规程规定了粒用型高粱的收获时间和方法,以及加工过程中的技术要求,收获时间应根据品种特性和市场需求确定,一般应在籽实成熟后进行;加工过程中应确保产品安全、卫生,符合绿色食品标准。

规程的实际应用

DB62/T 1212-2022规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粒用型高粱的产量和品质,保障绿色食品的安全,以下是一些具体应用措施:

  1.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对规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2. 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规范生产过程,确保产品质量。
  3. 推广抗病、抗逆性强的粒用型高粱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
  4. 实施科学施肥、合理灌水、中耕除草等田间管理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
  5. 严格执行病虫害防治规程,确保产品安全。
  6. 加强收获与加工环节的管理,确保绿色食品质量。

《绿色食品 粒用型高粱生产技术规程》(DB62/T 1212-2022)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我国粒用型高粱产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规程的实际应用,有望提高粒用型高粱的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标签: 2022现代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