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三化螟技术规程解析,DB51/T 1382-2011助力安全生产

团体标准 602
《DB51/T 1382-2011 水稻抗三化螟性鉴定技术规程》为水稻安全生产提供关键技术保障,通过规范鉴定流程,有效防治三化螟害,提高水稻产量与品质,确保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速,水稻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支柱,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与农民的经济收益,三化螟作为一种危害严重的水稻害虫,其发生对水稻产量与品质构成严重威胁,为有效防治三化螟,提升水稻的抗虫能力,我国正式颁布了《水稻抗三化螟性鉴定技术规程》(DB51/T 1382-2011),本文将对此规程进行深入解析,旨在为水稻抗三化螟性鉴定提供技术支撑。

水稻抗三化螟技术规程解析,DB51/T 1382-2011助力安全生产,水稻抗三化螟技术规程解析,DB51/T 1382-2011助力安全生产,2,现代化,技术规程,第1张

《水稻抗三化螟性鉴定技术规程》(DB51/T 1382-2011)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水稻抗三化螟性鉴定的技术规范,自2011年发布实施以来,它详细规定了水稻抗三化螟性鉴定的方法、步骤、指标以及评价标准,旨在为水稻抗三化螟性鉴定提供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

鉴定方法

田间试验法

田间试验法是鉴定水稻抗三化螟性的主要手段,具体步骤如下:

  1. 选择试验地: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水稻田,确保土壤、气候、种植品种等条件保持一致。
  2. 设置试验小区:将试验田划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种植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
  3. 播种与移栽:依照当地水稻种植习惯进行播种和移栽。
  4. 病虫害防治: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病虫害防治。
  5. 调查记载:定期调查并记录三化螟的发生情况,包括虫口密度、危害程度等。
  6. 数据分析:根据调查数据,计算不同水稻品种的抗三化螟性指标。

实验室鉴定法

实验室鉴定法适用于水稻抗三化螟性鉴定研究,具体步骤如下:

  1. 虫源准备:采集三化螟成虫,进行室内饲养,获取足够的幼虫。
  2. 接种处理:对不同抗性水稻品种的植株进行接种处理,引入虫源。
  3. 观察记载:在接种后的一定时间内,观察并记录三化螟的繁殖、生长和死亡情况。
  4.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数据,计算不同水稻品种的抗三化螟性指标。

鉴定指标

  1. 虫口密度:单位面积内三化螟幼虫的数量。
  2. 危害程度:三化螟对水稻植株的危害程度,涉及叶片、茎秆、穗部等。
  3. 恢复生长能力:三化螟危害后,水稻植株的恢复生长能力。
  4. 抗性指数:根据虫口密度、危害程度、恢复生长能力等指标,综合评价水稻的抗三化螟性。

评价标准

  1. 高抗:虫口密度低,危害程度轻,恢复生长能力强,抗性指数高。
  2. 中抗:虫口密度中等,危害程度一般,恢复生长能力较好,抗性指数中等。
  3. 低抗:虫口密度较高,危害程度较重,恢复生长能力较差,抗性指数低。
  4. 不抗:虫口密度高,危害程度重,恢复生长能力差,抗性指数低。

《水稻抗三化螟性鉴定技术规程》(DB51/T 1382-2011)为我国水稻抗三化螟性鉴定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通过该规程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水稻抗三化螟性鉴定水平,为水稻抗虫育种、病虫害防治提供有力支持,从而保障我国水稻生产的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