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DB14/T 172-2007,饲草玉米生产技术规程
《DB14/T 172-2007 饲草玉米生产技术规程》详细阐述了饲草玉米的种植技术,包括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规程旨在提高饲草玉米产量和质量,为畜牧业提供优质饲料。
饲草玉米,作为我国农业生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为了全面提升饲草玉米的产量与品质,确保其生产技术的规范化,我国特地制定了《饲草玉米生产技术规程》(DB14/T 172-2007),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细致解读,旨在为我国饲草玉米的生产提供有益的参考。
DB14/T 172-2007规程概览
《饲草玉米生产技术规程》(DB14/T 172-2007)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饲草玉米生产的省级地方标准,由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该规程详细规定了饲草玉米生产的种植区域、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储藏等方面的技术规范。
规程主要内容详解
种植区域
依据DB14/T 172-2007规程,适宜种植饲草玉米的地区需满足以下条件:海拔低于500米,年均气温在5℃以上,无霜期超过120天,土壤类型以壤土或沙壤土为佳。
品种选择
应选择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相匹配的饲草玉米品种,如“中饲玉3号”、“中饲玉4号”等,这些品种应具备高产、优质、抗病、抗倒伏等优良特性。
播种技术
- 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特点,一般选择在4月中旬至5月初进行播种。
- 播种量:每亩播种量通常为2.5至3公斤。
- 播种方法:采用条播或穴播,行距保持在40至50厘米,株距20至30厘米。
田间管理
-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每亩通常施用纯氮20至25公斤,磷肥25至30公斤,钾肥15至20公斤。
- 灌溉:播种后立即浇足底水,生长期间保持土壤湿润。
- 中耕除草:播种后15至20天进行首次中耕除草,之后每隔30至40天进行一次。
病虫害防治
- 病害防治:主要防治玉米大斑病、纹枯病等,可使用多菌灵、井冈霉素等农药。
- 虫害防治:主要防治玉米螟、黏虫等,可使用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等农药。
收获及储藏
- 收获:当玉米籽粒成熟时即可收获,通常选择晴天进行。
- 储藏:收获后的饲草玉米需晾晒至水分含量低于15%,然后进行储藏,储藏过程中,要确保通风、防潮、防鼠。
《饲草玉米生产技术规程》(DB14/T 172-2007)为我国饲草玉米生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遵循规程中的各项技术要求,有助于显著提升饲草玉米的产量与品质,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在实际生产中,农民朋友们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规程中的技术要点,以实现饲草玉米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