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与应用,DB3204/T 1037-2022食品安全事件报告及调查处置指南

团体标准 602
《DB3204/T 1037-2022一般食品安全事件报告和调查处置工作指南》解读与应用,旨在规范食品安全事件报告流程,提高调查处置效率,指南详细阐述了事件报告、调查取证、处置措施等内容,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依据。

随着我国食品产业的蓬勃发展,食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为了强化食品安全事件报告与调查处理工作,规范食品安全事件处理流程,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我国正式颁布了《一般食品安全事件报告和调查处置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本文将深入解读《指南》,旨在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解读与应用,DB3204/T 1037-2022食品安全事件报告及调查处置指南,解读与应用,DB3204/T 1037-2022食品安全事件报告及调查处置指南,2022,2,食品安全,第1张

《指南》共分为七个章节,涵盖了以下主要内容:

  1. 适用范围:明确了《指南》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报告、调查和处理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列出了与食品安全事件报告、调查和处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对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关键术语进行了明确定义。
  4. 食品安全事件报告:规定了食品安全事件报告的时限、内容和程序。
  5. 食品安全事件调查:明确了食品安全事件调查的组织、程序、方法和要求。
  6. 食品安全事件处置:阐述了食品安全事件处置的原则、措施和责任。
  7. 附则:对《指南》的执行和解释等事项进行了规定。

《指南》解读与应用

食品安全事件报告

《指南》强调,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生产经营者应立即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管理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产品、数量、原因以及可能影响的范围等,生产经营者还需积极配合政府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

食品安全事件调查

食品安全事件调查由县级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组织实施,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应遵循客观、公正、及时、准确的原则,依法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影响范围、涉及的产品等。

食品安全事件处置

食品安全事件处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 依法依规,确保处置工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3. 及时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损失;
  4. 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处置措施包括:召回不合格产品、封存相关食品、禁止生产经营不合格食品、对责任人进行处罚等。

相关从业人员应用《指南》

  1. 生产经营者应熟悉《指南》内容,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确保生产经营过程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2. 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指南》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执法人员业务水平;
  3. 各界应关注食品安全事件,积极参与,共同维护食品安全。

《一般食品安全事件报告和调查处置工作指南》(DB3204/T 1037-2022)为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处理提供了有力保障,相关从业人员应认真学习《指南》,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共同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

标签: 20222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