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DB21/T 3681-2022,病死动物及产品鉴定技术规范,守护食品安全新篇章
《DB21/T 3681-2022 病死动物及产品鉴定技术规范》发布,旨在提升动物防疫水平,保障食品安全,新标准规范了病死动物及产品的鉴定流程,加强监管,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食品安全领域,病死动物及其产品作为关键组成部分,其鉴定工作对于阻止疫病传播、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至关重要,为此,我国于2022年正式颁布了《DB21/T 3681-2022 病死动物及产品鉴定技术规范》,本文旨在对这一规范进行深入解读,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规范背景
近年来,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形势愈发严峻,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问题频发,为强化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管理,保障食品安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正是在这一背景下,《DB21/T 3681-2022 病死动物及产品鉴定技术规范》应运而生。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境内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鉴定工作,涵盖养殖、屠宰、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
鉴定原则
- 科学性:鉴定工作应遵循科学原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 规范性:鉴定工作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执行,保证鉴定过程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 公正性:鉴定工作应保持公正、客观、中立,确保鉴定结果的公正性。
鉴定方法
- 外观检查:观察动物及动物产品外观,如皮肤、肌肉、内脏等是否有病变、异味、异色等。
- 病理学分析:对疑似病死的动物及动物产品进行病理学分析,包括组织学、病原学等。
- 实验室检测:对疑似病死的动物及动物产品进行实验室检测,如病原体分离、抗体检测等。
鉴定报告
鉴定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 鉴定单位、鉴定人员、鉴定时间、鉴定地点。
- 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基本信息,如品种、年龄、性别、体重等。
- 鉴定过程及结果。
- 鉴定依据及结论。
规范实施与监督
实施单位
各级动物防疫机构、屠宰场、加工企业、运输企业等应按照本规范要求,开展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鉴定工作。
监督
各级动物防疫部门应加强对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鉴定工作的监督,确保规范实施到位。
《DB21/T 3681-2022 病死动物及产品鉴定技术规范》的发布,为我国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鉴定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操作指南,各级相关部门和从业者应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本规范,共同努力,为保障食品安全、提升动物防疫水平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