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758.2-2006 白芍标准化种植与管理技术指南
本规程为DB13/T 758.2-2006的第2部分,主要针对白芍的种植与管理提供技术指导,内容包括选地整地、播种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旨在确保白芍无公害生产,提高药材品质。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药材的需求量逐年攀升,无公害中药材的生产,对于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DB13/T 758.2-2006《无公害中药材田间生产技术规程 第2部分:白芍》是我国中药材生产领域的一项关键标准,本文将围绕白芍的种植与管理要点,进行深入剖析。
白芍种植前的准备工作
选地与整地
白芍对土壤条件有较高要求,宜选择排水顺畅、肥沃、松软、呈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在整地前,需彻底清除杂草、石块等杂物,并进行深翻,以确保土壤达到适宜耕作的状态。
处理
选用优质、新鲜、无病虫害的白芍进行种植,播种前,将白芍浸泡于50℃温水中,持续30分钟,然后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
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种植的白芍品种,以提升产量和品质。
白芍种植技术
播种时间
白芍播种多在春季进行,具体时间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播种前,将处理好的白芍均匀撒播于整好的土地上,覆土厚度约为1-2厘米。
播种密度
白芍播种密度一般为每亩2-3万株,具体密度可根据品种和土壤条件进行调整。
浇水与施肥
播种后,及时浇透水,保持土壤湿润,白芍生长期间,根据土壤肥力和植株生长情况,适时追肥,一般追肥3-4次,以氮、磷、钾复合肥为主,施肥量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中耕除草
白芍生长期间,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有利于植株生长。
病虫害防治
白芍易受病虫害侵害,应及时防治,常见病虫害有病害、锈病、蚜虫等,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等,化学防治时,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白芍收获与加工
收获时间
白芍一般在种植后3-4年收获,具体收获时间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植株生长情况确定。
收获方法
收获时,使用挖掘工具将植株连同根部一起挖出,注意不要损伤根茎。
加工
收获后的白芍,要及时进行加工,加工方法包括:去杂质、洗净、晾晒、切片等,加工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以确保药材品质。
DB13/T 758.2-2006《无公害中药材田间生产技术规程 第2部分:白芍》为我国白芍种植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白芍产量和品质,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