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758.7-2006 丹参无公害田间生产技术规程详解

团体标准 603
《DB13/T 758.7-2006 无公害中药材田间生产技术规程 第7部分》详细阐述了丹参的种植技术,包括选地、整地、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旨在确保丹参无公害、高品质的生产。

丹参,学名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宝库中的瑰宝,以其活血化瘀、凉血安神、清热解毒等多重功效而广受推崇,近年来,随着公众对中医药认知度的提升,丹参的市场需求量逐年攀升,为了保障丹参药材的优质与安全,我国精心制定了《无公害中药材田间生产技术规程 第7部分:丹参》(DB13/T 758.7-2006),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旨在为丹参种植者提供权威的参考指南。

DB13/T 758.7-2006 丹参无公害田间生产技术规程详解,DB13/T 758.7-2006 丹参无公害田间生产技术规程详解,2,技术规程,第1张

《无公害中药材田间生产技术规程 第7部分:丹参》对丹参种植的各个环节,包括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加工等,都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以下是该规程的详细解读:

产地环境

  1. 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丹参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最适宜在海拔500-1500米的地区种植,土壤需肥沃、排水畅通,pH值保持在5.5-7.5之间。
  2. 土壤要求:丹参对土壤适应性较强,但以砂质壤土或壤土为佳,土壤有机质含量应高,pH值适中。
  3. 环境保护:在丹参种植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确保产地环境不受污染。

选择与播种

  1. 选择:应选用优质、无病虫害的丹参种子,确保种子饱满且无杂质。
  2. 播种时间:丹参通常在春季播种,具体时间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灵活调整。
  3. 播种方法:可采用条播或撒播,播种深度2-3厘米,行距30-40厘米。

田间管理

  1. 土壤管理:保持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生长期间适时进行中耕、除草、施肥等管理。
  2. 水分管理:丹参喜湿润环境,生长期间需保持土壤湿润,雨季注意排水,防止田间积水。
  3. 施肥:施足底肥,追肥以氮、磷、钾肥为主,根据土壤肥力情况适时追肥。
  4. 温度管理:丹参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冬季保暖,夏季降温。

病虫害防治

  1. 病害防治:常见病害有根腐病、叶斑病等,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病残体,以及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
  2. 虫害防治:常见虫害有地老虎、蚜虫等,采用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化学防治可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

采收与加工

  1. 采收时间:丹参一般在种植后2-3年采收,具体时间根据市场需求和药材质量确定。
  2. 采收方法:人工挖掘,注意保护根部。
  3. 加工:将采收的丹参洗净、晒干或烘干,切成薄片,即可供药用。

遵循《无公害中药材田间生产技术规程 第7部分:丹参》,不仅有助于提高丹参药材的质量,满足市场需求,也为我国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标签: 2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