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T 2468-2022双季稻秸秆还田养鸭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分析
DB43/T 2468-2022规程解读了双季稻秸秆还田与养鸭耦合技术的应用,旨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该技术通过将稻秸秆还田作为养鸭床,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同时改善土壤肥力,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速,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已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在此背景下,双季稻秸秆这一重要农业废弃物,其还田与资源化利用对于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具有深远影响,养鸭作为一项传统的农业养殖技术,与双季稻秸秆还田技术的结合,不仅能够提升秸秆的利用率,更能够助力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本文旨在对《DB43/T 2468-2022 双季稻秸秆还田耦合养鸭技术规程》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DB43/T 2468-2022 双季稻秸秆还田耦合养鸭技术规程》概述
《DB43/T 2468-2022》是湖南省的地方标准,自2022年起正式实施,该规程详细规定了双季稻秸秆还田与养鸭技术结合的技术要求、实施步骤、技术指标及质量控制等内容,旨在提升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效率,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要求
- 稻田选择:选择水源充沛、交通便利、土壤肥沃的稻田,适宜于养鸭和秸秆还田。
- 秸秆处理:收割双季稻后,将秸秆粉碎至长度不超过10厘米,以便于还田和养鸭。
- 秸秆还田:将粉碎后的秸秆均匀撒施在稻田中,厚度控制在5-10厘米,确保与土壤充分混合。
- 养鸭模式:采用生态养殖模式,将鸭舍设在稻田附近,便于鸭子觅食和排泄。
- 养鸭密度:根据稻田面积和鸭舍容量,合理设定养鸭密度,通常每亩稻田养鸭100-150只。
- 饲料管理:科学搭配饲料,满足鸭子营养需求,减少饲料浪费。
- 疾病防治:加强鸭子疾病防治,定期消毒和防疫。
实施步骤
- 秸秆处理:收割双季稻后,及时粉碎秸秆。
- 秸秆还田:将粉碎后的秸秆均匀撒施于稻田,并进行土壤混合。
- 鸭舍建设:在稻田附近建设鸭舍,确保鸭子生活舒适。
- 养鸭管理:根据鸭子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合理调整饲料配比和饲养管理。
- 疾病防治:定期消毒和防疫,保障鸭子健康。
- 秸秆利用:鸭子的排泄物经发酵后,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进一步提升土壤肥力。
技术指标
- 秸秆还田率:秸秆还田率需达到90%以上。
- 鸭子存活率:鸭子存活率需达到95%以上。
- 鸭子生长速度:鸭子平均日增重需达到20克以上。
- 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含量需提高5%以上。
- 农产品品质:水稻产量和品质需得到提升。
质量控制
- 技术培训:加强农户的技术培训,提升秸秆还田和养鸭的技术水平。
- 技术监督:定期监督秸秆还田和养鸭技术的实施,确保技术规范。
- 数据记录:详细记录秸秆还田、养鸭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为技术改进提供依据。
- 评价与反馈:对秸秆还田和养鸭技术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反馈问题,不断优化技术。
《DB43/T 2468-2022 双季稻秸秆还田耦合养鸭技术规程》的实施,对于提升秸秆资源化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推广这一技术,我们有望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