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稻耐热性鉴定新规程解读与实用指南

团体标准 602
《籼稻耐热性鉴定技术规程(DB51/T 3025-2023)》解读与应用,旨在提升籼稻品种耐热性鉴定水平,规程详细阐述了耐热性鉴定方法、评价指标及数据处理,为水稻育种和种植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规程解读与应用,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高温热害对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作为我国籼稻主产区,籼稻的耐热性鉴定技术显得尤为关键,为了规范籼稻耐热性鉴定工作,提升籼稻品种的抗逆能力,省质量技术局正式颁布了《籼稻耐热性鉴定技术规程》(DB51/T 3025-2023),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大意义。

籼稻耐热性鉴定新规程解读与实用指南,籼稻耐热性鉴定新规程解读与实用指南,2,技术规程,2023,第1张

《籼稻耐热性鉴定技术规程》(DB51/T 3025-2023)详细规定了籼稻耐热性鉴定的目的、原则、方法、步骤以及结果判定等方面的要求,该规程适用于省内籼稻品种的耐热性鉴定,旨在为籼稻品种的选育、种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规程核心内容

  1. 目的:通过耐热性鉴定,筛选出耐高温的籼稻品种,从而提升籼稻产量与品质,确保水稻生产的稳定性。
  2. 原则: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确保鉴定结果的精确性与可靠性。
  3. 方法:综合运用田间试验、温室模拟和室内鉴定等多种方法,对籼稻品种的耐热性进行全面评估。
  4. 步骤
    • 试验设计:根据试验目的,确定试验地点、品种、处理、重复等因素;
    • 田间试验:在高温环境下,观察并记录籼稻品种的生长发育状况;
    • 温室模拟:模拟高温环境,对籼稻品种进行耐热性鉴定;
    • 室内鉴定:通过实验室检测,对籼稻品种的耐热性进行定量分析。
  5. 结果判定
    • 田间试验:根据籼稻品种的生长发育状况,对其耐热性进行评价;
    • 温室模拟:根据籼稻品种的受害程度,对其耐热性进行分级;
    • 室内鉴定:根据籼稻品种的生理生化指标,对其耐热性进行量化。

规程的实际应用

  1. 品种选育:耐热性鉴定技术有助于筛选出耐高温的籼稻品种,为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2. 种植管理:根据耐热性鉴定结果,合理安排籼稻种植区域和茬口,提高水稻产量与品质。
  3. 病虫害防治:耐高温的籼稻品种对高温热害的抵抗力更强,有助于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4. 政策制定:耐热性鉴定技术为政府制定水稻产业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籼稻耐热性鉴定技术规程》(DB51/T 3025-2023)的发布,为籼稻耐热性鉴定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必须严格遵守规程要求,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我国籼稻产业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 2技术规程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