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734-2022 大球盖菇-水稻生产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应用指导
《DB36/T 1734-2022 大球盖菇-水稻生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旨在规范大球盖菇与水稻的共生种植技术,本规程详细解读了种植流程、环境要求、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旨在提高大球盖菇产量,促进水稻生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大自然的馈赠中,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以其丰富的营养、鲜美的口感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成为了食菌界的明星,近年来,我国大球盖菇产业如同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成为助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与食用菌生产的结合,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本文将深入解读DB36/T 1734-2022《大球盖菇-水稻生产技术规程》,为我国大球盖菇-水稻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DB36/T 1734-2022《大球盖菇-水稻生产技术规程》概述
作为我国首个针对大球盖菇-水稻生产的技术规程,DB36/T 1734-2022于2022年正式发布,该规程对大球盖菇-水稻生产的选址、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技术要求,旨在提升大球盖菇-水稻生产的产量与质量,推动我国大球盖菇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大球盖菇-水稻生产技术规程解读
选址与品种选择
-
选址:选择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区进行大球盖菇-水稻生产,土壤pH值以5.5-6.5为宜,有机质含量应达到2%以上。
-
品种选择:选用优质、高产、抗病的大球盖菇品种,如‘安农1号’、‘湘菌1号’等;水稻品种则应选择抗病、抗倒伏、适应性强的品种,如‘汕优63’、‘扬两优6号’等。
栽培技术
-
播种:大球盖菇播种前,将菌种与锯末、稻糠等原料混合均匀,装入菌袋中;水稻播种前,进行浸种、催芽等处理。
-
栽培管理:大球盖菇栽培过程中,保持温度在18-22℃,湿度在60%-70%;水稻栽培过程中,注意合理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
-
采收:大球盖菇采收时,选择成熟、无病虫害的菇体,避免损伤;水稻采收时,根据市场需求,适时收割。
病虫害防治
-
大球盖菇病虫害防治:加强栽培管理,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及时清除病菇、死菇,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防治病虫害。
-
水稻病虫害防治: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注意轮换用药,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采收与加工
-
采收:大球盖菇采收后,及时进行清洗、分级、包装;水稻收割后,进行晾晒、脱粒、筛选等加工处理。
-
加工:大球盖菇加工可制成鲜菇、干菇、罐头等产品;水稻加工可制成大米、米粉、面条等产品。
大球盖菇-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应用
遵循DB36/T 1734-2022《大球盖菇-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
提高产量与品质:通过合理选择品种、科学管理,提高大球盖菇和水稻的产量与品质。
-
资源共享:大球盖菇-水稻生产可实现土地、水资源、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
生态环保:大球盖菇-水稻生产过程中,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
增加农民收入:大球盖菇-水稻生产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DB36/T 1734-2022《大球盖菇-水稻生产技术规程》为我国大球盖菇-水稻生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通过遵循该规程,我们有望实现大球盖菇和水稻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为我国大球盖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